分享

诸葛亮临死安排存在一漏洞, 直接为蜀国埋下败亡的种子

 昵称38194863 2019-03-03

(说历史的女人——第635期)今天我们来谈谈诸葛亮临死的一个安排,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漏洞,这个漏洞又是为蜀国埋下了一颗什么样的败亡的种子。诸葛亮去世的时间是公元234年的10月,地点是在五丈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此地是一块用兵的好地方,因为它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与渭河那边的司马懿形成了对抗之势。

诸葛亮把大军驻扎在这里,本来打算以军垦等方式弥补军粮的不足,以便能够更长久地和司马懿耗下去。因为司马懿总是因蜀军军粮不能久撑的弊端而大玩特玩守城消耗战,并且是屡试不爽,导致诸葛亮是一次又一次的北伐,都基本是无功而返,还劳师动众,在国内也没落下好评价。对于诸葛亮而言,北伐,他是有压力的,一方面是来自蜀国内部的压力,包括朝堂的反对派大臣以及来自蜀国百姓所承受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压力则来自于强魏大军和守城之王司马懿。

在这多方面的压力因素之下,诸葛亮又大小事都事必躬亲,一个健康人都吃不消,别说诸葛亮身体本来就不好,自然是更加不能承受,最终在这最后一次北伐中,又是寸功未取,却已经是灯油耗尽,病逝了。

诸葛亮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在临死前,他要赶紧把后事安排妥当,不能让这刚出来的北伐大军“群龙无首”地暴露在警惕心极高的司马懿眼里,因此他在死前搞了一个安排,即撤军。

那么怎么撤军呢?诸葛亮安排了4个人来负责这项工作,分别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前军师和第五次北伐的前锋大将魏延。

从工作性质来看,这4个人,杨仪和费祎二人是军中文职,而姜维和魏延二人则是军职,实际带兵作战的将军。如果配合得当,这个安排应该是不错的。可是事情却远非如此,最为重要的是,这4个人之间的问题很严重,而且诸葛亮是知道的,因为诸葛亮去世之前,他们的矛盾早已暴露。

首先是杨仪和魏延。杨仪和魏延的矛盾由来已久,原因是魏延性格孤傲,而唯独杨仪仗着丞相诸葛亮的恩宠,不仅瞧不上魏延,还有为难的样子。这让魏延非常反感杨仪,甚至两人多次争吵,矛盾激化,都到了动刀子的地步。

那么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到底是魏延的问题,还是杨仪的问题呢?如果我们翻一下杨仪的履历,就会约略猜到二三分。杨仪原来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做了关羽的功曹,然后被关羽推荐到刘备那里,刘备觉得杨仪的公文能力还不错,就让他做尚书,可是杨仪竟然仗着刘备的赏识和尚书令刘巴闹矛盾不断。由此可见,杨仪跟同僚不好相处,是有历史的。杨仪和自己的上司刘巴最终闹僵,没法开展工作,刘备就只好把杨仪调到地方上去。等到诸葛亮做丞相的时候,这个杨仪才再次被重用,调任丞相府的参军、长史。

结果杨仪到了丞相府之后,就再次仗着诸葛亮的赏识,和将军魏延搞起了矛盾。由此可见,杨仪这个人跟同僚关系处不好,是杨仪性格问题所致,责任应该是侧重于杨仪本人的。另外杨仪在撤军回到成都后,没有得到提拔,就整日怨言不断,骂骂咧咧,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杨仪这个人不但性格有问题,而且人品也不怎么样。

既然杨仪的为人不怎么样,而魏延又性格冷傲,可是诸葛亮偏让此二人在一个合作团队里,以杨仪旧日对魏延的不屑,又如何不会激起他在暂时掌权时对魏延的刺激呢?甚至继而进行迫害呢?

接着我们再看费祎和姜维,杨仪在迫害魏延的时候,为什么这两个人却没有什么态度呢?要知道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杨仪和魏延闹矛盾的时候,费祎可是经常热心的劝架的。为何在杨仪杀魏延的时候,费祎却不劝架了呢?

抛开这一点不说,且说费祎和姜维二人,根据费祎后来主政后,他的行政主张来看,费祎是主张休养生息的,说白了,也就是反对北伐的。而作为诸葛亮的爱徒的姜维却不同,他始终都是强有力的北伐派,诸葛亮北伐遗志的坚定贯彻者。

也就说,费祎和姜维,在政略上,其实也是不和的,也是有矛盾的,不过费祎和姜维两人表现得没有杨仪和魏延那么不顾大局而已。

再者,当魏延被杨仪迫害时,和魏延同为断后将军的姜维为何没有维护魏延呢?至少,在利益上,领兵将军应该是一个序列的,想姜维应该是不会和杨仪为伍的。在此大约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杨仪官大一级,姜维不想因维护魏延和杨仪闹内讧,让撤军出现问题,以影响了蜀国的国脉;

其二是当时魏延在蜀国将领中,资格最老,威望最高,再加上魏延的性格孤傲,比较不太好相处,如果除掉魏延,姜维则可以扶摇直上。综合来看,姜维插手魏延之事一点好处也没有,还可能惹出一身骚,反之旁观,则可渔翁得利。后来的事实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魏延死后,姜维就成了蜀国军界挑大梁的第一人选。

结语:综合杨仪、魏延、费祎、姜维四人的为人、性格、政略路线、仕途利益等等因素来看,诸葛亮这个安排确实存在一个漏洞,尤其是忽视了杨仪魏延文武不和的问题,而且这个文武不和的结果很残忍,让蜀国的军事大才魏延被杨仪乱杀,直接为蜀国埋下败亡的种子,那就是文武不和的恶劣影响和延续。姜维虽然是魏延之死的最大受益者,但却是“文武不和”这个种子的最大受害者,在后期被黄皓恐吓,吓得跑到外地屯田,以至于蜀国军机延误,军情迟缓,等到敌人杀到门口了还不自知。说到底,这个败亡的种子,岂不是诸葛亮临终安排的漏洞吗?

那么诸葛亮能避免这个漏洞吗?其实是可以的,只要去掉一个人就可以了。那就是杨仪,杨仪人品不好,性格不合,没有大局意识,这是最为关键的。单以费祎、姜维、魏延作为撤军团队,则必然没有问题了。费祎和姜维都有很强的大局意识,虽然魏延傲气,但都会因其军事才干,而持包容态度。另外,在史载等各种资料中,也没见魏延和费祎、姜维有任何一点的矛盾。故此,此三人组成铁三角,则是最完美的。不仅为蜀汉留住了一员得力的将领,也不会开启“文武不和”的恶风。

另外在《魏略》中的记载:诸葛亮去世前安排节制兵权的人是魏延,杨仪因旧日与魏延不和,担心魏延为难他,于是就干脆来了一个恶人先告状,说魏延准备叛投魏国,鼓动军士,带兵追杀魏延。而魏延本人的行为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见杨仪带兵追杀,言之凿凿,没有辩解的余地。一个武将和一个文官耍嘴皮子,肯定不占优势。魏延没办法,只好用行动表示,只逃不战,而且是逃向蜀国汉中。

倘若杨仪诬陷属实,魏延何不来个一不做二不休,要么直接和杨仪开战,要么直接逃亡魏国算了。元代的大学者郝经也认为,杨仪这个人借助掌权的时机,以泄私愤而杀魏延,其罪比魏延更大,倘若魏延坚持北伐,拒不退兵属实的话。

——(此处存疑的原因是,以魏延之性格,他可能会带兵继续北伐,因为蜀国的军队出一趟山,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劳师动众的,如果诸葛亮是珍惜北伐,真正爱蜀国臣民的话,他也应该赞成不因自己死而改变北伐计划。但另外,魏延虽然性格傲气,但并不代表魏延没有能力,或不顾大局。之前刘备得汉中门户之地,如此重要,刘备选魏延镇守,军政一肩挑,足以证明魏延是一个有能力,也顾全大局的人。

因此诸葛亮去世需要撤军的关键时刻,魏延应该是会以大局为重,作为断后之将,进行撤军的。魏延对于撤军时作为断后将领不满的原因,仔细推敲发现就一点,那就是这个断后的差事是杨仪安排他去做的,杨仪安排魏延断后的时候,想必没有好态度,故而才激怒了魏延,说出了之后的一系列话,比如不能因丞相去世而放弃北伐等等,大约是不想听从杨仪的调遣之托词而已。)

总之,杨仪杀魏延,期间疑点颇多,笔者倾向于魏延被冤杀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史料《三国志》《魏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