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4岁金庸仙逝:武侠成绝响,江湖不相忘!

 光明使者9988 2019-03-03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先生已随桃花去,

人间再无侠客行。

2018年10月30日,

据香港《明报》报道,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

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

享年94岁。

01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

就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年轻时,我们都一个武侠梦,

梦想身怀一身武功,仗剑走天涯。

《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

《天龙八部》《笑傲江湖》……

张无忌、郭靖、令狐冲、乔峰、段誉……

赵敏、黄蓉、阿朱、小龙女、王语嫣……

这些名字,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向往快意恩仇的江湖,

我们渴望真挚美好的爱情,

我们敬佩为国为民的大侠,

我们也深深记住了这个造梦者的名字,

——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注:金庸曾把所创作小说名称的首字,连成这副对联,分别为: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TVB经典金庸剧群侠混剪

金庸的武侠小说,只写了这14本,

再加一个短篇《越女剑》,

1972年,写完《鹿鼎记》,

便宣布封笔,退出侠坛。

他身虽不再江湖,江湖仍有他的传说,

他的小说被广泛刊印,他的作品被不断翻拍,

他构架的武侠世界,神完气足,刚柔并济,

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

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

唯有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

倪匡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

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02

出身书香门第

难掩侠之锋芒

很多人好奇,金庸到底,

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

他说,“我愿做天龙八部里的段誉,

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从某种程度来说,金庸确实与段誉相似。

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王族,

康熙年间创造了

“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

进入现代,还出现过实业家查济民、

教育家查良钊、翻译家诗人查良峥(穆旦)。

▲年轻的查良镛

而查良镛族谱旁系嫡亲关系中,

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

……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

他熏陶的温和宽厚,却也侠义狷狂。

初中毕业后,查良镛进入浙江联高读书,

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

发在校园壁报上: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

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

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

威吓学生:如果…你活的不耐烦了,

就叫你永不得超生…如果…如果。”

联高的学生知道这个“眼镜蛇”就是训育主任,

因为他有句口头禅“如果...”,

而且带着一副眼镜,非常不近人情。

同学们敢怒不敢言,偏偏金庸少年侠气,

为大家出了一口气。

但结果是,他被“退学”了。

后来上了大学,因为与训导长争辩,

再次遭遇了被“退学”的命运。

▲1960年金庸与电影《神雕侠侣》演员在一起

求学期间的查良镛,最大的梦想,

就是成为一个外交官。

但是事与愿违,

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成就了时代,

或许一身侠义的查良镛,注定要拿起笔,

去写下这个时代的伤痛和故事。

03

从查良镛到金庸

一支笔,写下一个时代

命运弄人,时代造人,

他一生未实现外交官的理想,

后来他也释然了:

“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我并不后悔。

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这个职业。

外交官的规矩太多,

说不定做到一周我就被开除了。”

于是命运把他带进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

那就是拿起笔,投身报业。

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

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

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3000人。

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

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1948年,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

他被调去做了副刊编辑。

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

比武擂台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于是灵机一动,邀请编辑陈文统连载武侠小说。

结果,小说连载后引起轰动,

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

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

陈文统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

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

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

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

“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

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

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

署名“金庸”。

04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

我们时常感慨,

金庸武侠世界刀光剑影、风云变幻,

殊不知,金庸的报业人生亦不输他武侠的江湖。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风气复杂,

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

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

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

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明报》的立场非常鲜明:

“不左不右,绝对中立”。

“报纸不应该歪曲事实,

应该讲真话,不好讲的可以不讲。”

《明报》中立敢言是其一,

心系民生更是它作为文人报纸的精髓。

办《明报》要十万块,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

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

当时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评,

小说要八九百字,社评要一千多字,

每天一睁眼,就有两千字的稿子等着他,

还要关注国际时讯,精力消耗很大,

经常腾不出时间吃晚饭,

他一边写,报纸排字工在旁边等他。

但金庸从未停止正义的发声,

他把写社评的精神,也灌注到小说中,

把家国天下的情怀,融入骨血。

如此这般,他便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

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却大义凛然的说:

“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

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

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

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但最危险时候,金庸还是去欧洲躲了一个月,

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

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

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

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注:后来金庸又把阿紫写复明了。)

▲金庸和倪匡

就算情况危急,金庸也丝毫没有退缩,

他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

和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就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他曾说:“写小说是副业,办报纸是主业”。

他既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金庸,

更是“为国为民、以笔为戈”的查良镛。

05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

然后悄然离去

1972年,48岁金庸封笔,

1989年,《明报》30周年,

65岁金庸卸任社长职务,

2005年,81岁的金庸到剑桥读书,

2007年,83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2010年,86岁的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

在英国剑桥读书时,

80多岁的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

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

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

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

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

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

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到他的年纪,他已经看透了人生,

“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想做什么,便随性而为。

有人曾经问他:“人生应如何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人生在世,去若朝露,转瞬而逝,

仔细想想,一个人的一生,

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

前半生心怀侠义,纵情而为,

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

恰如金庸本身。

06

武侠成绝响

江湖不相忘

作家王朔,曾经批评金庸小说,

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

(另三个是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

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个坏的批评,

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

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1972年,金庸完成《鹿鼎记》封笔后,

选定了一位接班人,古龙。

他向古龙约稿,

在《明报》上继续连载武侠小说。

1985年9月21日,古龙英年早逝,

被喻为武侠黄金时代终结的挽歌。

而如今,金庸也走了,

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古龙(左一)和金庸(右二)罕见同框

最后,以一首金庸先生,

在《天龙八部》的词,作为结尾。

《洞仙歌·本意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
且自逍遥没谁管。
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
风骤紧,缥缈风头云乱。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梦里真真语真幻。
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
胡涂醉,情长计短。
解不了,名疆系嗔贪。
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金庸《天龙八部》

金庸之后,再无武侠。

愿有天堂,江湖不忘!

再见,金庸先生!

一路走好!


?美尚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