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3岁决定孩子一生?

 板凳门铃 2019-03-04

中国有句老话常说,3岁看老。意思是透过孩子3岁时的行为举止就可以预测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对于这个问题,1980年,英国精神病研究专家卡斯比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他找了1000名3岁的幼儿,根据每个儿童的行为特点,将他们划分为5个类型,即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2003年,卡斯比教授对这些已经成年的孩子进行了回访和调查。他惊喜地发现,当年被认为的“充满自信型”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表现地开朗、热心、乐观、坚强,且领导欲强。当年被列入“良好适应型”的孩子,长大后表现的像小时候一样情绪稳定。而被列入“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的孩子,性格上也依然存在小时候的问题。这个实验至少可以证明,孩子3岁时的言行,对成年后的性格存在着重要影响。

“3岁看老”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要抓住孩子3岁前的关键时期,对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养育策略,努力培养一个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一点是,不要过度以宝宝为中心。

一个身体健康的婴儿在头3到5个月实际上是很好相处的,他们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只会因为身体感到不适而哭泣,只要及时安抚,就很快恢复平静,这个时期的宝宝怎么宠爱都不为过,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他。但是,6个月以后,情况则发生改变,宝宝出现了新的能力,他们会用哭作为获得关注和陪伴的手段,父母们就要警惕这种需求性啼哭,注意不要过度纵容他。适当的延迟满足,可以让宝宝慢慢认识到,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减少对父母的哭闹要挟。

第二点是,让宝宝的生活充满乐趣。

无聊是导致宝宝哭闹的一大因素,所以,让宝宝感到有趣,学会自己玩耍,也是为父母松绑的一个方法。避免无聊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宝宝在家里自由探索,虽然玩具没有爬楼梯那么有趣,但是合适的玩具也可以激起宝宝的兴趣。

第三点是,不要过分焦虑。

一个孩子在智力和语言上得到发展很容易,但是在社会能力上的发展则困难的多。家长们不能盲目跟风地上早教班,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点来选择,同时避免对孩子过度早教。《从出生到3岁》的作者,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怀特教授在书中提到,他所接触到快乐聪明的学龄前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甚至会花大量时间玩耍和休息。父母的焦虑,不仅让自己筋疲力尽,对孩子的培养也收效甚微。

我是大圣妈归来,专注育儿知识分享,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