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欺我们到底是想要骗谁?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1-08

小张是一名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三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都没能通过。小张有些沮丧,但转念一想,觉得只是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失误,把一道本来能做对的题做错了,下次只要多加注意必然可以通过。于是他又找回了自信,开心地去做其他事了。

小张的心态是一种很典型的自欺心理。一旦考试成绩不佳,不从自身寻找问题,而是归结于“偶然失误”这种模棱两可的原因。这样一来,小张就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导致英语水平很难提高。

人们经常把自欺与说谎混为一谈,但自欺不是说谎。说谎的本质在于:说谎者完全了解他所掩盖的真情,但人们散布自己也受其骗的谬见时,他们没有说谎,而是在自欺。掩耳盗铃就是自欺的最好例证,盗铃者以为捂上自己的耳朵,别人也就听不见了,这就是自欺。

自欺何来生存空间?

人类的很多心理状态都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来的。比如乐观,它会让人们在面对困难甚至绝境时,能够看到希望,坚持拼搏;再如怀疑,它能使人们在危险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将人们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降低。

但是人们的自欺心理却有些怪异,因为从理论上讲,它不仅对人们没有益处,反而还对人们造成伤害。比如两个实力悬殊的仇人狭路相逢,其中比较弱的一个自认为自己的实力比对方还强,因此向实力强的人挑衅,最终导致自己被打伤或打残。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自欺会使个体感知错误的信息,不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如此,自欺这种心理机制应该早在亿万年前的进化当中消失了。但事实上,自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了人群中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很多人在自我安慰时都带有自欺倾向。这就说明,自欺应该对生存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进化生物学家由此提出了一种特别的观点,那就是人们自欺的目的不仅在于欺骗自己,从而使自己获得满足感或优越感,还在于更好地欺骗他人。只要欺骗他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自欺本身对个体造成的损失,自欺对自己就是有利的。

我们还是来看上面的例子。实力悬殊的仇人狭路相逢,其中比较弱的一个因为认为自己的能力较强,因而故意向强者挑衅。但强者本身并不知道弱者比自己弱得多,相反,从其挑衅行为来看,强者误以为弱者拥有比自己更强的实力,因此不战而逃。这样一来,弱者因为自欺获得的好处就要超过自欺所带来的坏处,从而使个体获益。

自欺,让欺骗变简单

现在的社会当中,欺骗他人的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让人有一种欺骗他人其实不难的错觉。然而,如果将这些欺诈事件拿来分析,就不难发现,社会上的欺诈行为大多是针对一些孤寡老人、妇女儿童这类弱势群体进行的,而那些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则很难受骗。

想要别人不发现自己在骗人,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连自己都以为自己说的是实话,也就是通过自欺的方法来达成欺骗。

而自欺所依靠的,正是人们记忆的的特殊性。人类的记忆并非是记住所有的事情,而是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记忆,而抑制其他自己不想要的记忆,将之压抑到无意识到中。然后,自己可以暂时遗忘某些关键信息,从而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诚”。这种自欺的能力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已获得。比如一个孩子藏起了妈妈给自己的糖果,当妈妈问起时,他会下意识地压抑与糖果有关的相关信息,比如下意识的问“什么糖果?”之类,造成一种记忆衰退的假象,骗取妈妈的信任。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记忆又会在无意识中把藏糖果的地点提取出来。

人们一旦开始自欺,骗过他人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这样一来,自欺就成为了欺骗他人的最好掩护,只要自欺成功,即使对方拥有再高的防范欺骗能力,也很难辨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因为这个人通过自欺将谎言变成了“实话”。

这样看来,虽然自欺不利于自己提取真实信息,但却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欺骗的成功率。因此,自欺能够长久存在根源正是为了提高社会交往间的欺骗的成功率。

但自欺的人也容易自我麻痹,在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放弃,而不是付出努力。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小张,宁愿相信是偶然失误才没考过,也不愿相信自己还需要更多努力。时间一久,自欺和欺骗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人变得更加懒惰、不上进且爱欺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