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与春天同行 2019-03-04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建校8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16万余名,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睹院士的'风采'——

1.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建民

张建民,岩土工程专家。1978年2月进入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1981年7月转入陕西机械学院学习(现西安理工大学)至1982年1月毕业,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张建民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以及结构与土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和测试技术诸方面取得新成果,发表SCI和EI期刊收录论文220余篇,参编设计标准及指南6部,获准和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5项,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福锁

张福锁,植物营养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毕业于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张福锁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同年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中国科学院院士 邵明安

邵明安,土壤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现合并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IOWA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邵明安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溶质迁移、土壤水植被定量关系等研究。完善了植物根系吸水机理模型,提出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模式,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为农业节水和黄土高原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学依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振生

康振生,植物病理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1984年获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康振生长期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明确了我国'条锈菌越夏易变区'的形成原因,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使我国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现了赤霉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方式与扩展途径,确定了病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创建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主产麦区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镕

林镕(1903-1981),字君范,江苏丹阳人,我国植物学学科的先驱者、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2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林镕是我国真菌学研究开拓者之一。30年代起从事高等植物分类学研究,是我国菊科、旋花科和龙胆科植物系统分类的奠基者。50年代曾参加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编写了《水土保持手册》,为黄河综合治理和黄土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植物志》菊科编写,为我国菊科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光炯

侯光炯(1905-1996),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曾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侯光炯教授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的事实,从而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通过鉴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热力学十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体系,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绍忠

康绍忠,农业水土工程专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和1990年分别在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硕士与工学博士学位。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康绍忠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与水碳耦合理论及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模式。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李振声,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曾任西北植物所(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李振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过程中,他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杂种不育性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的三大困难,探索出一整套科学的远缘杂交育种程序。成功的将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片段导入小麦,育成了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以及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良种小麦。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9.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洪璋

赵洪璋(1918.6.1-1994.2.7),育种学家。河南淇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系,曾任西北农学院教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赵洪璋教授重视性状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以精取胜的选择技术,选育出'碧蚂1号'、'碧蚂4号'、'矮丰3号'、'西农85'等小麦优良品种,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天仁

于天仁(1920-2004),土壤化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于天仁根据电分析化学的原理并结合土壤的特点,发展了土壤电分析化学。系统地阐明了水稻土中以氧化还原为中心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对氧化还原条件的鉴别从定性的阶段发展到定量的阶段,并阐明了其数量因素与强度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性质,丰富或修正了主要来源于对恒电荷土壤的研究的一些土壤化学理论,为综合两类土壤的特点而成的较全面的土壤化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振岐

李振岐(1922-2007),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194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李振岐长期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免疫学教学及小麦条锈病和植物免疫研究,主编了我国第一本《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首先揭示了陕、甘、青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传播规律,并且发现陇南和陇东等早播冬麦区为秋季菌源基地和传播桥梁地带,提出了防治途径,为开展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合编、合著专著7本。先后获国家奖2项,何梁何利奖1项,省部级奖5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仑

山仑,作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专家。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山仑教授是我国旱地农业的学术带头人,他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及发展旱农生产的若干新论点。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提出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及调节这一新概念,并研制出属国内外首创的,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结合的新型抗旱剂,被认为是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显谟

朱显谟(1915-2017),我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曾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朱显谟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研究,他提出华南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红色冲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地带性土壤的观点。对国内外土壤剖面进行对比研究,明确了灰化土中的A2层不是R2O3的淋溶层而是硅的淀积层。阐明了黄土中土壤和古土壤粘化层的生物起源。对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提出了风成沉积的新内容和风成黄土是黄尘自重、凝聚、雨淋三种沉积方式的融合体并赋予黄土高渗透性、高蓄水功能,并被着生生物所巩固和提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4.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远

王光远,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王光远上世纪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模拟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计算方法。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包括'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理论'、'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结构的控制和维修理论'和'结构的模糊随机分析理论',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5. 中国科学院院士 虞宏正

虞宏正(1897-1966),我国著名的胶体化学与物理化学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早年曾赴德、英、美等国进修。曾任西北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虞宏正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土壤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专长胶体化学。在表面平衡热力学、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吸附、界面平衡热力学、BET吸附方程的统计本质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对土壤化学和中国土壤的分区等尤有建树。后期主要从事于创建西北地区研究机构和科研组织管理工作,对开发和建设中国大西北有较大的贡献。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6.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江春

魏江春,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1962年毕业于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科学副博士(Ph.D.)学位,1995年获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博士(Dr.Sci.)学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魏江春主要从事地衣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演化生物学研究,尤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针对国外流行的人为系统:单属、旧二属、三属、四属和五属系统的缺陷,论述了新二属系统并获国际学术界认可。曾先后分别获得中科院及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另专著4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治

涂治(1901~1976),字策三,农业科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曾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授兼农艺组(系)主任、八一农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长,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涂治毕生从事教育和科学技术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还经常钻研学术,翻译出版了英、俄、德、法等几十万字的国外农业科学论著,他第一个把草田轮作制介绍到中国。他为新疆的教育和科学事业的繁荣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新疆的教育与科学事业及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积极推广草田轮作制,单倍体育种及喷灌、水稻塑料薄膜育秧等先进农业技术。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佩成

李佩成,农业水土工程及水资源与环境专家。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田水利系并留校任教。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为建立农业领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体系做了奠基性工作。创立排灌井群渗流计算'割离井法'理论,解决了井群设计中重大难题;合作研发成功黄土辐射井,出水量比当地其它井型大8-12倍,推广10余省市,效益巨大;前瞻性提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及相应技术方法,用于防治盐渍灾害,扩大灌溉水源,成效显著,仅据关中灌区统计,改良土地60余万亩,用于救治西安水荒,水荒得到缓解。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中国科学院院士 盛彤笙

盛彤笙(1911-1987),我国著名的兽医学家。曾任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兼畜牧兽医学系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原来,19位院士都从这座西北小城走出!

对马鼻疽、牛传染性流产、水牛脑脊髓炎等病进行了研究从教数十年,培养了一批畜牧兽医人才为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和建立西北地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做出了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紧扣着'三农'的发展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成为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未来,学校将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心怀社稷,情系苍生的栋梁之才!

欢迎各位学子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相关资讯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头条号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