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不济如易安,心悬魏阙敬少陵——陈与义《临江仙》读后感

 古稀老人赵 2019-03-04

“好汉不提当年勇”,是说人应该忘记过去的辉煌时光,不要总是把“曾经”挂在嘴边。

不过,自古至今,文人的诗里词中总有恋旧词句,总写过去如何如何荣耀,怎样怎样风光。

这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慰,或是谋篇布局的需要,以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反差,给人加深印象,陈与义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就是一例。

陈与义画像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先解题。小阁是小楼,洛中指的是洛阳,旧游是指过去游过的地方和交结的朋友。这是作者写词回忆一段过去的愉快时光。

经历了靖康之难的诗人陈与义,这时在湖州青墩镇的僧舍里寄居下来。

在夜阑人静时分,他登上僧舍旁边的一座小阁。此刻他远离故乡洛阳,回首前尘,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书法《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作者当年也是十分潇洒的人,时时外出餐叙相聚,交往的都是出色之人,大家在桥上阁楼尽情相悦,桥下河水静静流淌,水中的月影似乎也跟着消失了,在稀疏的杏花影子里,吹拉弹唱到天明。

上半阙,全是“洛中旧游”的回顾。虽然历经乱离,但在这里显然没有那种“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陈与义诗句)的感情。

词情画意

从水上的“午桥”,长沟的“流月”,杏花的“疏影”这些景象中,都浸透着一种疏放轻快的气息。

有评家说陈与义的诗是:“清于月白初三夜,淡到汤烹第一泉”,如果移来做这首词上半阙的评语,倒是很恰当的。

下半阙,“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是作者写自己20多年来的经历,想不到还能活着,回想起来过去总是惊心动魄。

陈与义画像

这里全是个人感情的抒怀。陈与义自从走上宦途,屡遭贬谪,金兵入侵中原后,便开始了逃亡生活,后来几经转折,到了临安。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以病辞职,寓居湖州青墩镇僧舍居住。

《陈与义集校笺》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纪实,包括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深刻内容。千里万里奔波,九死一生,怎能不“堪惊”!

这句也正如李清照饱尝忧患后写的“人在何处”,有不知此身何寄的茫然之感,都表现出沉痛伤怀。

李清照画像

“闲登小阁看新晴”,点明题意,归到正题上来。一个“闲“字,含蕴深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总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而不忘庙堂和国事。这个“闲”字透出了作者的无限沧桑之感。

渔唱起三更

这里以淡语写哀,与上半阙以浓语写欢乐,形成对比,正见作者心情的今昔不同。接着迸发出深沉的感叹:“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古往今来多少盛衰兴亡,都如过眼云烟,转瞬成空,消失了,幻灭了。

杜甫画像

陈与义一生敬重杜甫,学习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涉老杜之涯矣”,“诗风已上少陵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