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学之泄泻

 山峰61ye6ty8ub 2019-03-04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的病症。古人将大便溏薄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病因病机

①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脏腑虚弱等。

② 病机:脾虚湿盛,升清降浊失司。

③ 病位:脾、胃、大肠、小肠。

④ 病性:实、虚、虚实夹杂。

⑤ 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辨证

急性泄泻

特点: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①感受寒湿: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

②感受湿热:大便色黄而臭伴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③饮食停滞: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慢性泄泻

特点: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迁延而来,便泻次数较少。

①脾虚:大便溏薄,谷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不思饮食,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

②肝郁: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③肾虚: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腰酸腿软,消瘦,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

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湿寒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府”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其它治疗

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按语

1.针灸治疗泄泻有显著疗效。若急性胃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因腹泻频繁而出现脱水现象者,应适当配合输液治疗。

2.治疗期间应注意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