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先师姚宗勋先生

 天地虚怀xia 2019-03-04
缅怀先师姚宗勋先生

魏玉柱

 

今年是我的恩师姚宗勋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姚宗勋先生继承、捍卫、发展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拳学事业,不愧为一代承上启下的大师。
1977年春,我有幸拜在了姚宗勋先生门下学练意拳。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先生住在昌平真顺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也不便利。先生虽身处困境,但仍凭着过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致力于意拳的研究与推广,堪称吾辈之楷模。
姚宗勋先生,1917年3月5日(阴历2月13日)生于浙江杭县,1985年1月因病逝世于北京和平里医院。
先生自幼喜欢运动,酷爱拳学。1933年时拜在著名武术家洪绪如先生门下学练形意,长拳及弹腿等拳法,1937年随洪先生一同就学于王芗斋先生学练意拳。
先生天资聪慧,加之锻炼刻苦,深得芗老青睐,数年后技艺大成,代师比武授徒,芗老赠名“继芗”以为衣钵传人。
先生一生恪守师训,以传播、发展意拳为已任,数十年如一日,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致力于意拳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华民族的武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先生以意拳的原理原则为本,在继承、捍卫芗老拳学思想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武学的精华,博采众长,特别是在如何将意拳训练与现代体育训练相结合的问题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意拳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正可谓“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以万株”。
先生曾多次说起意拳训练,重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意之所向,神即随往,周身筋骨因之运动而发力。
姬际可先生曾言:“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王芗老也有过“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修练。”的论述。先师所言可谓是对先哲所论的发展与升华。
先生治学严谨,不肯轻录门墙,常言“学拳要先学会如何做人,要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拳学是一门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通家”。
先生常说:“练拳要动脑筋,用心去练,要注意拳理的研究,不明白的就别练,不然每天都在重复错误还不如不练,只有多提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先生对拳学不仅见解独到,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独特的一面,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反对伪科学,从不故弄玄虚,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一次,我就“腋下容球”的问题请教先生:“做栽拳时,肘部高于手,如何保持腋下的所容之球?”先生听后笑了笑说:“你怎么这么笨呀,把球想大了不就行了吗。”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的说明了“腋下容球”的真正含意。 
在问及什么叫“榔头劲”时先生说“大多数练拳的都是手握着锤头用锤把儿,应该是手握着锤把儿用锤头才对,和日常生活中用锤子砸钉子一个道理。如美国警察所用的警棍,中间是空心的,并灌有适量的水银,当棍子上举时,水银在底部猛然下落时,水银一下子冲到了顶端,如果将水银灌满,就不是那种力量了。
先生曾对我说:“大家都认为你师爷拳练的好,其实你师爷杆子的功夫最深。”因当时居住在真顺村没有合适的器械,先生只能用玉米秆儿演示,并讲述其要领,说明变化在手,闹鬼儿在身上的道理。当双手的活动有了一定的局限时,才能更好的调动身体各部与之配合来完成相关的动作。杆子的练习是摸劲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拳术水平的提高。先生的讲解和演示,不仅使我大开了眼界,有幸目睹了先生的风范,更为以后的习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拳之始,先生着重强调了“站桩”在意拳训练中的重要性,是意拳的基础功夫,是意拳的特殊功法,先哲曾言“身动心不动枉然,心动身不动亦枉然”。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达到身心一致,站桩是最好的训练方法,是不二法门。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正可谓一势可变千百势,千百势而归于一势。
芗老曾言:“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又言“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
意拳作为一门新兴的拳学,其魅力在于它不仅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和哲学内涵,而且还有着现代各种科学内容的不断溶入,意拳不仅是历史的,更应该是现代的。
如今,先生已故去二十多年了,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掷地有声的话语还时常在耳边响起,先生的教诲时刻铭记于心,使自己受益终生。
在缅怀先生功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谨记先生的嘱托,继承发扬先生的拳学思想,在先哲们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高意拳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利国利民,使意拳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美好。恪守师训,精诚团结,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