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知道. 2019-03-05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平后,为了防范和打击北元及其分裂后的鞑靼和瓦剌,开始修建北平周围的长城防线,由于鞑靼和瓦剌不断的入侵,此时原修建在塞北草原、平原、盆地的长城防线(外长城)很容易被突破;为了加强京师北平的防御,经几代努力依山形地势在东起北京燕山、军都山,经山西太行山、恒山、吕梁山,西至山西黄河边修建了一道坚固的长城防线,即内长城。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外三关

内长城防线的咽喉要道有六座著名关隘,即内三关和外三关。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为外三关。这六座关隘互为依托,构成一道整体防线,成为拱卫京师的天险屏障。

今天我们来看看晋北之门户,京师之屏障的内长城外三关。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1、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黄河边,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有“外三关之首”之称。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临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偏头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儋林郡,由名将李牧镇守晋北。唐朝时期,名将尉迟敬德在此镇守,并在关东建九龙寺。现存关城为明代洪武十三年所建,明代宣德、天顺、弘治、嘉靖、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偏头关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城高1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

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边,长150公里。第二道称二边,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第三道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

长城与黄河交汇处,老牛湾

除关城和边墙外,还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和重要通道上修建了22座城堡,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可见明朝时偏关的防备等级,比宁武关、雁门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人曾以“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来形容偏关的重要地位。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宁武关

2、宁武关

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县城区,位于吕梁山脉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现存关城建于明代,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城临恢河,俯看东、西、南三面,周长2公里,开东、西、南、北四城门,关城为长方形,南北窄东西长,城墙依山势而建,高大坚固,四周有炮台敌楼,十分壮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秦汉楼烦关,有县南的楼烦关南口,县北的楼烦关北口,即阳方口。明朝时期宁武关是外三关镇守总兵驻地。

因宁武关介于偏头关和雁门关之中,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读史方舆纪要》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雁门关

3、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北部代县城北的勾注山脊。

雁门关的围城依山势而建,雁门关有东、西、北三门,皆以巨砖叠砌,东门曰“天险”、西门曰“地利”,北门门额刻“雁门关”三字。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长城情结之晋北门户外三关

雁门关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陉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雁门关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

雁门关往东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到华北平原,往西是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甘陕;往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道,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