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手艺人丨他自费百万刻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用锥刻上亿次完成

 長寿麒麟 2019-03-05
2008年,曾安听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带着十一名徒弟,投入了所有积蓄,开始雕刻最大的那一副“上海外滩”作品。他租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和徒弟们一起没日没夜地雕刻。房屋租金、人力工资、饮食、材料等费用全部出自个人腰包。

雕刻师曾安听雕刻师曾安听

策划丨安韶坤 杨锋

撰文丨林安

视频丨徐兴田

当下,众多年轻人从事着异于传统理念的职业,他们凭借一技之长,用“新手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腾讯职场联合快手短视频推出“新手艺人”栏目,记录和传播他们职业故事。本期新手艺人曾安听,是国内仅剩的仍在坚持手工石板雕刻手艺人之一。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
  • 曾安听是国内仅剩的仍在坚持手工石板雕刻手艺人之一,本次“新手艺人”为您带来他的职业故事。
  • 90后汽修工用汽车零件造出变形金刚 身高5米可左右转头
  • 琴声曲韵意悠远 2018古琴文化节文君故里开幕
  • 上海“非遗”文化校园传习 激发学生创造力
  • 合肥挂面村里晒“银丝” 户均增收八千元
  • 传承非遗文化 温榆河畔闹民俗
  • 中国传统手艺吹糖人,成品惟妙惟肖,网友:高手在民间
  • 2018非遗周末聚
  • 重庆:非遗工艺荣昌陶 泡菜坛变身“文艺范”
  • 女儿说爸爸是钢铁侠,遭到同学们的质疑,爸爸自制盔甲给女儿撑腰
  • 阜阳:另一种学霸,那是专霸!22岁女学生有11项国家专利
  • 23岁中国小伙骑摩托车穿越亚欧大陆
  • 草根达人有绝活 倒立表演拉二胡
  • 农村老妇人用剪刀剪出了《清明上河图》,给多少钱也不卖!
  • 四川工匠 唐骏:以石为纸 以铁为笔
  • 上海:11岁少年跳绳追平世界纪录 30秒129个

如果你有一门独特的手艺,你靠这门手艺赚了一笔钱,可以用来移民、买房或者完成人生中最想完成的作品。你会选择哪个?

这是石雕手艺人曾安听,在30多岁时面临的人生选择。2007年,苦学石雕9多年的他,终于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这时候的他面临三个选择:

1、移民新加坡

2、在上海买房

3、完成石雕巨作——上海外滩百年巨变

他选择了第三个,不仅花光了多年来攒下的100万,还要借钱完成这组巨作。

2010年,曾安听完成了对他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这组石刻作品。

这组作品有两套,大型和小样每套各3幅。分别记录了1899年、1928年和2008年的上海外滩,三套作品由200多片石块拼成,其中大型三幅的总长度为67.2米,高3米。整套作品完整还原了上海外滩建筑群的每一处细节,远远看去就像一幅黑白画,堪称“人肉打印机”。

在短视频平台快手上,曾安听(快手ID:Z13816578883)的这幅巨作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围观和赞叹。

四年时间里,面对资金的紧缺、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巨大的压力,曾安听想过放弃。但抱着“人活一生总要疯狂一次”的想法,他选择了咬牙坚持。

如今,机器雕刻的技术越发成熟,石刻这门手艺正在渐渐失传,曾安听成了国内仅剩的几位仍在坚持手工雕刻的手艺人之一。

那些栩栩如生的石刻作品是如何完成的?他为何还在坚持纯手工石刻?

第一次人生转折:中暑后的死里逃生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曾安听今年46岁。

泥瓦匠出生的他学了21年石刻,21年的石刻生涯中,他的人生经历了三次转折。从走投无路到柳暗花明,再到升华之后回归原点。曾安听从未怀疑过自己人生中的任何一次选择,哪怕为了石刻差点丢掉性命,哪怕为了石刻花光了所有积蓄。只要还能与石刻为伴,他就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第一次转折发生在2002年。那一年,他带了2000元从老家来到上海,在上海多伦路的钟楼下摆摊卖艺,给客人雕刻石雕画像。

万事开头难,人生地不熟的曾安听能接到的订单有限,到上海才2、3个月,他就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那时正值上海的酷暑,有一次,中暑的曾安听躺在简陋的出租屋床上,万念俱灰。

“当时身上只剩下16块钱了,连药都买不起,我就躺在出租屋的床上等死。”曾安听说,在出租屋躺了两天后,第三天他接到一个电话,是以前在钟楼摆摊时认识的客人,找他定制石刻画像。得知他的情况后,那位客人当天就去出租屋给他送了200多元的定金。

天无绝人之路,那位“雪中送炭”的客人,可以说是曾安听绝境之下的“救命恩人”。有了新的订单后,他的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

曾安听25岁开始学习石雕,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泥瓦匠,靠打工做粗活度日,日子过得十分艰苦。20多岁的时候,他想学一门独特的手艺傍身,于是1998年接触了石刻。

“第一次看到石刻我就被吸引了,把图案刻在石头上可以永久保留,我觉得这门手艺很神奇,也非常有纪念意义。”

石刻这门手艺1971年被发明出来,曾安听当时拜的师傅是最早开店做石刻的手艺人之一,光徒弟就收了100多名。那是1998年,学习石刻技术几个月的学费就要几千元钱。曾安听为了跟着师傅学习石刻,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找朋友借了不少钱。

不同于那些通过强调空间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石雕作品,石刻作品更多通过强调明暗关系来完成画面的表现。

其中大部分作品都以黑色的石板为“画布”,用铁锥为“画笔”,一点点敲出白色的细点,细点积少成多,就变成了一幅神似素描或黑白照片的石刻作品。

因而学习石刻的第一步就是把黑色的石板雕白,为了把白色地方的花纹雕刻均匀,由深到浅的过渡必须自然,这要求雕刻者聚精会神不能有丝毫差错。很多学徒仅学习这一步,就要学习一至三年。

只有学会了这门雕刻基本功,才能在石板上雕刻山水、花鸟等形状,雕刻人物是最难的,至少需要学三年以上的时间。

学习到第五个月时,曾安听由于交不起学费只好回家自学。但那五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勤奋练习十几个小时,学习到第3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雕刻马了,达到了师兄弟们学三年的水平。

回家后,他一边去工厂打工一边继续在家自学,拿自己的照片练习人物雕刻,总是反反复复地失败。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安听就这样一边打工一边提高雕刻水平。2002年才开始靠街头卖艺养活自己,在上海摆摊一点点积累客源。

经历了2002年那次“死里逃生”的转折后,2003年,曾安听的石刻生意渐渐走上正轨,也正是这一年,他迎来了石刻生涯中的第二次转折。

第二次人生转折:给新加坡总统刻画像

2003年的头几个月,曾安听还只能赚到满足生活基本开销的费用,日子过得艰苦节约。

后来,上海有一个民间艺术交流团做活动,组织一批手艺人去新加坡做艺术交流。曾安听在朋友的推荐下参与了那次出行,没想到此次交流有机会为新加坡总统刻画像。

曾安听给新加坡总统纳丹完成刻像后,新加坡的媒体大幅报道了他的作品,此后的一个月,许多新加坡人排队找他定做肖像刻画。

那时,他雕刻一副普通的人物肖像要花费1-2天时间,平均每天雕刻10小时,作品收费200元-500元。在新加坡的一个月里,曾安听赚了一万多元,这对当时的他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后来,他还陆续去过几次新加坡,在那边待了五个月,给很多新加坡的部长都做过肖像雕刻。

新加坡之行让曾安听一夜之间,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手艺人,变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石刻大师。回国后,找曾安听合作的商家也开始慢慢变多,上海新天地邀请他去那边的花车展区进行现场雕刻,摆摊场所档次和人流量的提高,使他的收入也开始与日俱增。

2005年,有了稳定收入的曾安听在上海陆家嘴正大广场租了一个柜台,由于人流量的密集,那里的生意非常好,他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在那里赚的。

也是在正大广场,他还给一些名人雕刻过肖像,比如亲自找上门来的赵本山——他在某次逛商场时偶然看到了曾安听的柜台作品,于是找他进行了现场雕刻。

“我现在给十几个国家领导人雕刻过肖像,基本都是大使馆找我雕刻的。我在北京的店铺离大使馆比较近,也有一些国家领导人会来我的店里亲自找我雕刻。

第三次人生转折:自费100万,完成上海外滩石雕巨作

2007年,曾安听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通过多年的努力,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那一年,有三个选择摆在他面前:1、移民新加坡,2、在上海买房 3、完成“上海外滩百年巨变”的作品

由于他为新加坡多位政治人物雕刻过肖像作品,所以可以通过手艺人人才引进的方式移民新加坡。如果不去新加坡,2007年上海的房价在几千元左右一平米,50万首付就可以买到非常好的房子。

但30多岁的曾安听却两者都放弃了。2005年,他开始尝试雕刻“上海外滩百年巨变”的作品小样,小样长4米、高63厘米,记录了1928年的上海外滩全景。作品完成后,获得了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的特别奖。

正是从那时起,他衍生了再雕刻两幅大作品的想法,第二部作品他想雕刻1899年的上海外滩。

“1899年以前的上海外滩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通过雕刻把外滩过去的历史风貌展现出来很有意义。”曾安听把这部作品当作送给上海的礼物,也是个人雕刻生涯的升华,希望作品能够流传于世。

但是要完成他理想中的巨作,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人力和物力。纠结了两年后,他决定趁自己还年轻,放手一搏。

“你疯了?花这么多钱雕这个,有人买吗?”曾安听的朋友不解。

“人这一生总要升华和疯狂一次吧。”曾安听回答。

2008年,曾安听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带着十一名徒弟,投入了所有积蓄,开始雕刻最大的那一副“上海外滩”作品。

他租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和徒弟们一起没日没夜地雕刻。房屋租金、人力工资、饮食、材料等费用全部出自个人腰包。

那段时间曾安听过得既艰苦又节约,为了节省费用,他还同时在上海正大广场的专柜继续接一些个人雕刻的散单,赚了钱就立马投入到大作品的雕刻中去。

雕刻到第2个月的时候,曾安听因为高血压病倒了。

“花了这么多钱,如果雕刻失败怎么办?”压力太大的他,几乎每天都会想这个问题。

雕刻完1928年的上海外滩后,他差点就放弃了继续雕刻2008年的上海外滩。

导火索是2009年他租的房子要搬迁,房子里那么多材料和石头,搬运一次费用非常昂贵。

左思右想之后,曾安听还是选择了咬牙坚持。为了一鼓作气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他放弃了正大广场的柜台,连生意都不做了,全身心投入到最后一副作品的创作中。

2010年,曾安听完成了最后一副“上海外滩百年巨变”的作品。这副作品长18米,高3米,记录了2008年的现代上海外滩。

至此,曾安听历经四年,花费100多万,带领11名徒弟雕刻的“上海外滩百年巨变”大型石雕作品终于完成了。

作品完成后,他拿了其中两幅去民俗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览,作品的壮观吸引来了很多上海领导参观,有人夸曾安听的作品是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肯定,他感到异常有成就感。

那以后,花光了所有积蓄的曾安听,找朋友借钱在上海的田子坊开了一家石雕店,再次过起了靠手艺维生的日子。

而那三幅作品,尘封在仓库里放了很多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买家卖出去。“如果政府有合适的地方展示,我也愿意把作品捐给政府。”曾安听说。

“你现在后悔当初没有买房或移民吗?”我问他。

“没有后悔过,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曾安听毫不犹豫地回答。

2014年,他搬到了北京重新开始,从在街边摆地摊到慢慢赚钱开店,一切好似又回到了原点。

现在的他,在北京潘家园附近租了一个十来平米的小店,一个人带着两个徒弟做石雕。他现在的作品价格相比2003年翻了3倍,平均每幅作品的价格在900元至几万元之间,具体视作品的大小、人数和复杂程度而定。

“其实赚的都是手工钱,和上班族的工资差不多。毕竟现在住房、店面租金很高,一年费用20多万。”

2018年6月有段时间没生意,曾安听就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视频,一开始没什么人看,随着视频越发越多,有几个作品上了热门后,关注他的人才开始慢慢变多,他偶而也会从上面接几个订单。

但随着激光雕刻和电脑雕刻技术的日趋成熟,市场上仍在坚持手工雕刻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当初和曾安听一起拜师学艺的师兄弟们,后来纷纷都转了行,只有他,还在坚持用手工雕刻。

“有品位、有追求又不缺钱的人,还是愿意选择手工雕刻的作品,因为手工雕刻比电脑雕刻更精致,可以雕刻出很多细节。”曾安听说。

为了不让石雕这门手艺失传,他也考虑过收徒弟。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了苦,学习起来不够认真。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这门手艺将来一定会失传。”采访的最后,曾安听无奈地说。

从25岁到46岁,曾安听把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石刻艺术。出于对石刻的热爱,他说自己会一直雕刻下去,直到雕不动的那天为止。

就像他在个人主页上写的那段话一样:“把我时间刻在石板里,把我生命刻在石板里,把我灵魂刻在石板里,今生无悔,只为那一刻变成永恒。

小伙因文玩娶回小8岁的漂亮妻子,2个核桃卖8万,你看值不值?_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