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忠根|当今赏石美学理论的病理探析

 二闲居 2019-03-05

徐忠根:著名赏石理论家、收藏家,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艺术顾问兼理论专委会委员,北京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价格认证中心特聘艺术品价格认定专家,兼任国内十多家赏石媒体顾问、编委;多年来发表赏石论文二百余篇,文章风格严谨,理论逻辑性强。

国赏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复苏以来,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总的说来,这个时期里赏石艺术经历了从承袭、发掘、借鉴、互融、创新的进程,然而伴随着赏石艺术发展的美学理论却处在徘徊阶段。直至如今,借助于东西方美学建立起来的“实践美学”框架,似乎描画出一幅“美学热”的图景,若问当代赏石美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多少成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总体上缺乏适应文化大背景的突破,理论视角狭窄、理论话语陈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既有社会和现实的外因,也有意识和学养的内因,归纳起来有这么三点: 


题名:万世师表

石种:大化石  

规格:27×72×24cm   

收藏:徐忠根


一、赏石艺术学理性认识普遍模糊

客观上讲,赏石艺术是一门较为含糊的学科,一方面表现为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泛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艺术概念与艺术学理的笼统。赏石,作为“偏远艺术”的一门学科,它的学术意义实际上不在于艺术创造,而在于艺术感悟和艺术情感。作为“美学,它是艺术学模式中的一个居中范畴, 如果一味坚持“审美经验”,则有些不合逻辑。导致这种含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论群体长期未能摆正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上,国内艺术界始终存在两种看法:一是艺术学与美学两者不可分割,否则艺术学会失却理论依据;二是主张艺术学与美学两者必须分割,如此才能保持艺术学的独立地位。诚然,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也有欠缺。倘若站在客观论立场上讲:主张艺术学不能与美学分离,同时不必依附于美学。  

而言之,赏石艺术的学理性质,不在于“眼”的发现与“心”的经验,而在于“天人合一”条件下 创造美的实践终结。多年来,赏石理论群体一直将赏石艺术视为与美学并列的学科,却始终未能在学理上处于独立地位,由此造成赏石艺术、赏石美学的泛化和含糊。


题名:达摩

石种:灵璧石

规格:34 ×46×28cm 

收藏:徐忠根


二、审美理论形而上哲学思辨狭窄

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经发表过一个评论:“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因为那是根据形而上学而做的沉思。”此言表明,其美学思想的内核就是哲学精神。纵观西方美学史,但凡在美学学术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美学家们,自身就是一位思维深邃的哲学家。 

着中国赏石艺术在新时期里的突破性发展,现已开始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整殇,存在着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混为一谈的事实,由此赏石美学理论随着学理说的需要,原本薄弱的理论系统出现脱离哲学母体的倾向。进入二十一世纪,赏石界的学者们依然热衷于传统唯美论,并且在脱离形而上哲学思辨的支配下,强调赏石艺术源于发现、归于发现。



题名:阅尽沧桑

石种:九龙璧

规格:13×28 ×12cm

收藏:徐忠根


种普遍性思想倾向,无形之中将蕴含哲学精神的美学推向心理模式的美学,脱离了哲学美学内涵的范畴。若干年前,笔者就否定过理论领域中关于“赏石是一门发现艺术”的观点,道理很明白:所谓发现,就不可能存在艺术,即使你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审视审美客体,具有美的元素的自然物,也不可能就此成为艺术品。多年来,“赏石是一门发现艺术”的观点,在中国赏石界几乎成了“定论”,成为长期以来“奇石是不是艺术品”争论得不到合理定论的一道“坎”。归根究底是“定论”缺乏哲学美学的支撑。由此而言:心理美学的经验性不能统摄对赏石艺术的合理诠释,而是需要哲学的概括与逻辑的升华。因此,赏石艺术中的“发现”,只可视为整个艺术构思与审美创造的最初阶段。


题名:泉谷松云

石种:雅安青衣江石 

收藏:徐忠根


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  Gustav Theodor)的观点: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指出:“哲学的美学可以建立在实验美学之后和之上,正好像自然哲学可以建立在生理学和物理学之上一样。” 笔者认为:哲学始终是美学的根基,若是将美学置于哲学之度外,赏石美学理论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的空泛言论。可见美学理论与一般艺术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它的学科基础与精神内核。

今赏石美学理论之所以停滞不前,缺乏突破性发展的动源,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哲学思想的奠基,仅仅依靠翻几本书籍、抄几段文章,就一头扎进钻研赏石美学的胡同,难有真正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收获,甚至误导他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赏石界目前缺乏具备哲学修养的美学理论者,由于基本上掌握一般学理,哲学功底不甚深厚,照搬书本、抄袭他人的文言,显然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种依靠“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的途径,致使赏石美学理论的哲学性显得十分微弱。  


题名:千峰竞秀

石种:新疆戈壁石

规格:16×12 ×8cm

收藏:徐忠根


三、艺术素质与理论修养普遍匮乏

石美学理论,长期处于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限的艺术知识难以支撑美学理论的学说。我们研究西方美学,从中知道某些西方经典美学著作,都会涉及不同的艺术门类,美学话语显得广博与厚重。中国赏石界的美学文章,显然缺乏这种广博与厚重,而且不难发现,诸多赏石美学理论的论述和批评,由于缺少参入美学原理和哲学思辨,事实上降低了学术品质和学术价值。例如:某些谈论赏石艺术的文章,原本涉及的“境界说”涵盖面较为宽泛,但由于艺术修养的匮乏,往往采用引经据典或充塞古诗词的方法,缺乏诠释“境界说”深蕴的艺术内涵与美学本质。 

石美学理论者的艺术知识,对于赏石美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通往赏石艺术统一性或通感性的桥梁。当今赏石进入多元化的感性时代,如要找到赏石多样化、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必须对造型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和建筑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研究与效仿,只有通过把握各类艺术差异,才能找到共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艺术学的概念。近年来,随着赏石艺术的动态性发展,业内学者和赏石家们在探索赏石艺术审美种类与审美特征时,大多强调艺术的概念性和主体的经验性,忽视不同赏石艺术超出常规的独特性,并且主张个性属于自己、共性属于共创,混淆了个性与共性融入艺术学所产生的同一性。如眼下时兴的赏玩小品石、创作组合石等,有些作品变得装饰化、陈设化、甚至卡通化,在创作实践中歪曲了艺术的性质和审美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艺术的界限。


题名:幽谷凝翠

石种:孔雀石 

规格:15X11X9cm    

收藏:徐忠根


当今时代里,随着大众创造意识的日益高涨,赏石艺术衍生的美学解释似乎到了需要详解的时候了,因为赏石不但涉及到自然美,而且涉及到创造美,这使得审美范围、审美对象变得越来越丰富。虽说赏审美对象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作为典型的艺术形式,如若把握艺术与艺术品的关系、自然美与创造美的关系、艺术形式与审美内容的关系,这将是通向哲学美学的必然途径。

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把美学视为审美学,这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赏石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当今随着审美创造的不断深入,将揭示出不同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和审美动态;随着赏石艺术的发展,审美活动日益渗透到生活中去,由此对生活审美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双重条件下,赏石美学理论的文化视角应不断拓展,赏石美学理论的探研课题应不断创新。


题名:寂林藏月

石种:国画石

规格:22X22 X3cm  

收藏:徐忠根


结语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赏石界的理论群体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长期以来在学术力量与理论引导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赏石美学理论始终处于内容陈旧、视界受限的状况。由于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普遍较低,而且绝大部分非文化艺术领域人士,仅凭抄袭美学书籍或移植他人话语,加入诸如“赏石艺术”、“赏石美学”、“画面石”、“象形石”、“组合石”等相关词汇,就凑成了一篇美学文章,使得接受者在理解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方面存在浅显性和局限性。因此,随着赏石艺术在审美与创造方面的不断突破,赏石界理论群体应该紧跟赏石艺术动态变化的形势,思考赏石艺术不断创新的问题,顺应赏石艺术理论发展的需要。

中国赏石文化复兴不久,随之衍生出赏石美学理论,其中古典赏石美学的阐释模式至今占据重要地位。虽说古典赏石美学对于后人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如果处在当代的人们一味恪守“古典”,难免会无视新的艺术形态的美学本质,无论运用何种理论工具或话语模式,在赏石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中,必将少有突破,从而使得美学的经验性存在雷同。上世纪九十年代,赏石美学理论试图对接赏石艺术感性化与个性化带来的美学课题,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面向“文化经济时代”转型,赏石艺术所发生的新动向或出现的新课题,逐步朝着利益化方面倾斜,其现实性的研究需要与研究方法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由此成为赏石美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  


题名:溪山秋韵

石种:彩陶石 

规格:22×26×16cm

收藏:徐忠根


着赏石艺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赏石美学理论研究不可避免朝着纵深推进。由于赏石艺术内涵的宽泛化和生活化,以传统美学理论为基石的赏石美学,必将面临现实的、务实的考问,必将接受理论模式改弦易辙的转型。例如: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如何在学理上分化“基本点”?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如何顺应经济时代?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如何扭转文化与市场关系?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如何突破价值观?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如何提升学科普及性?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是否应该从经验基础之上转移至哲学基础之上?赏石艺术与赏石美学是否需要构建必要的理论体系。

今中国赏石界文化语境的复杂性,造成同一艺术创造、艺术形态的审美意义,因不同文化语境而呈现出不同的诠释。因此在美学理论框架中,需要将哲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互融共存,敢于创新。结合这些年来的现状,只要脱离特定的文化语境,赏石美学理论所涉及的评论或批评,几乎陷于空洞说教的境况。


题名:林冲夜奔

石种:长江石 

收藏:徐忠根


石美学理论的当代性,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交互的概念。从学理上解释赏石美学理论的“当代性”,实际指的是在文化经济繁荣时代,以新的认知系统运化出新的认知方式,并且搭建起一个前瞻性的理论体系,深挖和阐释多元化赏石时代的美学问题,将今人在艺术实践中的经验系统化地揭示出来,并在美学维度上升华主体的审美创造精神。因此对于当代赏石美学理论而言,运用形而上的哲学理论,评论赏石艺术的新动向、新认识和新需要,正是中国赏石界理论群体的关注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