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中国古人的精神家园,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古人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岗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本期推送,就为大家介绍经典祠堂的历史、结构和分类。 祠堂简介 祠堂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血缘权力的外化。“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有多种功能。祠堂是父权、夫权、族权和神权的体现,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受到处理,直至逐出宗祠,它是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正因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外姓、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都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到重罚。 祠堂的基本结构 (一) 单进、单路祠堂 茶圣陆羽祠
濂溪先生周敦颐
顾可久祠
马尾昭忠祠
祠堂的分类 宗祠 广义的“宗祠”又可以分总祠、宗祠、支祠和家祠四类。 (一) 总祠 较大范围内共同祭祀的宗祠,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区内同姓同族的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没有血缘的异姓。如惠山朱熹祠,既是无锡周边各县朱氏祭祀的总祠,也是儒生们公祀的场所。 又如华孝子祠也是无锡地域内一个庞大的华氏族系、合族共建、长期共祀的重要总祠的典型代表,其规制完整,建筑古朴精美,而且保存完好。 (二) 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的,无锡惠山保留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三)支祠 支祠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一些富家大户和本邑望族支派较多,就独立建祠。 (四)家祠 家祠为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无锡俗称为“家堂”,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如徽州叶氏祠堂,宗祠是每一族的后裔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个宗祠;支祠是一族内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支祠可能有多个。一个家族,一开始时建有总祠,后来各支派人丁兴旺又各自建有支祠。叶氏宗祠,即叙秩堂,叶氏支祠,即奎光堂。其代表祠堂如下: 叶氏祠堂 ![]() 叶氏宗祠,即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南屏叶姓始迁祖叶伯禧,元朝时由祁门县石马山迁居至此。 叶氏支祠,即奎光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500多年历史。是南屏叶氏祭祀其四世祖叶文圭公的会堂。 女祠 祠堂内一般是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明清时期,在安徽歙县有的宗族兴建了女祠“专奉女主”。其代表祠堂如下: 棠樾鲍氏祠堂 ![]() ![]() 棠樾有个专门为女性修建的祠堂——清懿堂,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鲍启运修建。明清时期正是鲍氏家族的辉煌时期,外出经商做官的男性不在少数,家中只剩下女性勤俭持家、贞烈守节。当时鲍氏家族的贞节女子达到59人,故而立祠纪念。 专祠 专祠是指为特定的人或神设立的祠宇。古代有大功德于民者。得封神号专立祠庙。其代表祠堂如下: 堂樾村世孝祠 ![]() ![]() “世孝祠”始建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是鲍氏家族二十四世孙鲍志道所建。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 行祠 行祠,专祭祀某名人的,但立祠处又不是该人故里,遂称行祠。其代表祠堂如下: 吴王行祠 ![]() 后人为纪念孙权,于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635年)在湖北咸宁嘉鱼行宫原址上修建了吴王行祠。行祠内供奉有吴主孙权及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吕蒙、陆逊、徐盛、丁奉八位东吴名臣像。行祠两度被毁,现存吴王行祠复建于1993年。 总之,祠堂祭祖,是古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古代祠堂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以其高度的综合性和神圣性承载历史,见证文明。对祠堂建筑的分析与研究,会产生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