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凹凸有致 · 壹 :直材、弯材结合榫卯

 毛福利214 2019-03-05

直材、弯材结合的榫卯是古典家具中最基础、最常见、也是应用最多、用途最广的榫卯类型。

弯材结合的榫卯比较清晰,只有一种——楔钉榫;

直材结合的榫卯情况就复杂多了,根据他们相交的形态,研习君把它划为三大类:丁字结合、交叉结合、交角结合。而在每一类中,又有多种情况,整体框架体系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将一起针对上表体系逐条进行研习。对比直材、弯材的结合情况,弯材较简单,我们从弯材结合开始说起。

弯材结合

mortise-tenon connection

弯材结合常用就是楔钉榫,多见于圈椅及交椅的椅圈、香几或圆杌凳的托泥及边框,其中尤以圈椅及交椅的楔钉榫常见且造得精致。

匠师们把两个圆材的一头各做出长度相等的半圆,在半圆材的顶端做出榫舌,再把两个半圆平面的后部与横断面相交的转角处开出与半圆平面齐平的横槽。然后把两材依平面对接,使两材上下左右都不能活动。

但这种结构,还是能够向两侧的方向拉开,于是匠师们又在两材合缝处开一方孔,将一方形木楔钉进去,这样,接口处既不会左右晃动,又不致向两侧拉开,达到了坚实牢固的目的。

还有的楔钉榫尽端的榫舍在拍拢后伸入槽室,所以它的侧面也不外露,这种造法为防止前后错动也能起一定的作用。

直材结合

mortise-tenon connection

榫卯的直材结合问题,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学的“线的相交”问题。即:在同一个平面中的两条,只有两种可能——相交和平行。

而榫卯的直材结合只可能涉及相交问题,因为如果是平行关系,那么将没有榫卯的存在。所以根据“线”的相交,我们可以概括出直材榫卯的三种方式,即:

在明清古典家具中,直材结合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到桌案、柜架的枨子腿足的结合,再到衣架、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甚至小到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等等,都能看到直材结合榫卯的影子。

丁字结合

飘肩

“飘肩”多出现在圆材的丁字结合上。两根同样粗细的直材,横材的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插入竖材与之拍合。

这种结构多见于四出头官帽椅及圈椅的搭脑和腿足的连接,扶手和鹅脖、后腿的连接。

丁字结合

格肩榫

“格肩榫”,多用于方材的丁字形结合,且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 之分。

“大格肩”即《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所谓的“撺尖入卯” ;“小格肩”则故意将格肩的尖端切去。这样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去一些,借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

小格肩(左)大格肩(右)

小格肩(左)大格肩(右)

同为大格肩,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造法。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实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

大格肩实肩(左)大格肩虚肩(右)

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

丁字结合

齐头碰

“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区别于飘肩与格肩榫,往往在横竖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况下使用。

丁字结合

裹腿枨

“裹腿枨”,直材丁字形接合的一种,多用在圆腿的家具上,裹腿枨表面高出腿足,两枨在转角处相交,外貌仿佛是竹制家具用一根竹材煨烤弯成的枨子,因它将腿足缠裹起来,故有此名。

腿足与横枨交接的一小段须削圆成方,以便嵌纳枨子。枨子尽端外皮切成45度角,与相邻的一根格角相交,里皮留榫,纳人腿足上的榫眼。榫子有的格角相抵,有的一长一短。

丁字结合

管脚枨赶枨

椅子的管脚枨一般为四根,正面的根为了踏脚,必须低矮,侧面的两根提高些,后面的一根又降低,这是“赶枨”的造法之一。

另一种造法仍为正面的一根最低,两侧的两根稍高,后面的一根则更高,名曰“步步高赶枨”。

赶枨就是为了错开构件,使榫卯分散避让,不集中在一处。

榫卯或构件的彼此避让,目的在不使榫眼集中在一处,以致影响坚实,因为榫眼的集中总是由于腿足的正、侧两面都要与横枨丁字形结合才会产生的。

在造法上,有“大进小出”的造法,即把横枨的尽端,一部分造成半榫,一部分造成透榫,纳入榫眼的整个榫子面积大,而透出去的榫子面积小,故曰“大进小出”。使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两榫能互让。

例如柜子正面和侧面的底枨与腿足相交,两枨的位置是等高的。常见的一种让榫方法是两枨的出榫都造成大进小出。

侧面的一根切去榫头的下半,其上半成为透榫;正面的一根切去榫头的上半,其下半成为透榫。因两榫互让,不致把腿足凿去得太多,而正侧两面都用上了比较牢固的透榫。

丁字形接合的榫卯有“透榫”和“半榫”之别。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断面木纹外露。半榫的榫头不穿透榫眼,断面木纹不露。透榫比较坚牢,但不及半榫整洁美观。

交叉结合

两枨相交

两枨相交的情形在明清家具中称作“十字枨”,常见于杌凳的腿足之间、床围子攒接卍字等图案。

其具体做法是,两材在相交的地方,上下各切去一半,合起来成为一根的厚度。如果是纤细的直材交叉榫卯,常常会用“小格肩”,以免剔凿过多,影响坚实,此种做法在床围子上多见。

交叉结合

三枨相交


三枨相交其实是从十字枨发展而来的,常用于六足面盆架的六根腿足之间。

其具体做法是,中间一根上下皮各剔去材高的三分之一,上帐的下皮和下帐的上皮各剔去材高的三分之二,拍拢后合成一根帐子的高度。

面盆架帐子除相交的一段外,断面多作竖立着的椭圆形。加高用材的立面,为的是剔凿榫卯后每一根的余料还有一定的高度。三枨相交处的一小段断面为长方形,棱角不倒去,也是考虑到其坚实才这样做的。

交角结合

闷榫

凡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的即为闷榫,在明清家具中多用在南官帽椅、玫瑰椅等搭脑、扶手和前后腿的结合处。

闷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单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做榫舌,一个做榫窝;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同时做榫头和榫窝。两接头的榫头一左一右,榫窝亦一左一右,与榫头相反,这样两侧榫头就可以互相插进对方的槽口。

除此之外,闷榫还有的一端出单银锭榫,也有一端出双银锭榫,当扣合后不能从平直的方向将它们拉开。还有一种闷榫结合方法,横竖材都切出45°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块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

交角结合

攒接卍字榫

罗汉床、架子床围子的万字或曲尺、拐子等的横竖材攒接,多为方材角接合,一般做法用透榫或闷榫。

而有的万字交角角接合非常复杂,交角结合从正面看是格肩榫,在背面才看出万字的每根短材两端均非简单地切成斜角,而是留出薄片,盖住长材尽端的断面,只在角尖处才和长材格角相交。

交角结合

挖烟袋锅榫

严格意义上说,“挖烟袋锅榫”属于闷榫的一种。只不过横竖两根直材不用45°斜面,而是把横材造成转项之状而向下弯扣,在下面做出榫窝,直材上端做出榫头,将横材压在竖材上,北京匠师据其形象称之为“挖烟袋锅榫”。

南官帽椅及玫瑰椅的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这种做法。

交角结合

揣揣榫

揣揣榫的造型是两条板材各出一榫互相嵌纳,言其如两手相揣入袖之状。

揣揣榫多用在椅子、架格、亮格柜等家具的牙条与牙头的结合处,由三根板条合成“券口牙子”,或四根板条合成的“圈口牙子”。

揣揣榫的具体造法则有多种,常见的两种是:正面背面都格肩相交,两个榫子均不外露,这是最考究的造法;另一种是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形成齐肩膀相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