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史演义(五)

 爱雅阁 2019-03-06
易学史演义(五)

聃守静重坤柔  孔丘仁爱重乾钢

《易经》成书之后,研究者们一直没有放松对它的完善。但如前文子洋所说的,《易经》只是在文字上做了一些记述,把伏羲的画卦原理及六十四卦成卦的规则解释、衍化、力量对比之类的原始东西抛开不说,只说些个记述的事来体现原理,所以根本就脱离了作用关系的自然研究法则。

但这没有阻止研究者们来应用它的原理。春秋末年,出现在百家齐放的思想研究格局。社会的动荡,思想的开放,研究者们越来越对易学感兴趣了。当时的楚国人字伯阳,姓老,就是后来的老聃,后人称老子,写了五千多字的研究著作《道德经》,就是受《易经》成卦原理思想影响写成的。

不过,老子不是受《易经》上的文字影响,而是应用伏羲成八卦原理和文王六十四卦成卦原理作用关系来写作的。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就是对八卦三个爻的原理解说。当年伏羲没有文字,没有把自己的发明阐述出来,后人就只能猜来猜去的。

老子在六十四卦中把坤卦的柔美当成主要研究对象,他主张人以柔来克钢,用道来法规一切事物。他的“道”字,就有规律、规则之意。所以,后人根据他的《道德经》原理,成立了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成为中国重要的一只思想体系。

在老子同时代略晚一些时候,孔子也是研究易学的大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创中国私学之开始。孔子也和老子有过交往,还向他请教过学术,可是孔没有走老子走的道路。

孔子其实注重钢性的东西,注重张扬,他主张个性化,同时也讲规范化。所以,他主张用乾来体现男性、体现钢性、体现正直,树立尊严。因此,他在自己的著作里把这样的研究成果表达了出来。

孔子对易学的研究体现在《易传》中。《易传》有人说是对易理的研究成果。其实这是一种歪解。在《易经》中,没有用直接的篇幅来写八卦的成卦原理和六十四卦的原理,人们读《易经》除了那些说不明白为什么要说的故事外,除了能得到一些哲理之外,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神奇。其实,就因为是《易经》部分没有写出来成卦原理、作用关系,人们才只看文字,看不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来。

孔子在给学生讲原理的同时,也把它整理写了出来,就是后来的十篇文章,后人称为十翼,也叫《易传》。其实,也不完全是孔子本人写成的,有些工作是他的弟子来完善的。只是后人怕人们不接受,都署到了孔子名下。

《易经》和《易传》合起来,才叫《周易》。如果没有《易传》,后人只能把它当成是一般的历史故事、哲理学来看,或被占卜者当成是卦签来用而已。《易传》阐述了八卦成卦原理,讲了卦象、讲了卦数,讲了爻象。后人读它时,才明白了卦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有了后人讲的象数理的出发根据。不然,只看《易经》,后人研究易学还是很艰难的。所以,孔子及其弟子,对后世易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没有《易传》是不是《周易》就没有办法研究了呢?也不是,主要是《易传》揭示了易学原理。但是,同时也把易学给框住了,大家再研究八卦原理、六十四卦作用关系时,都离不开《易传》的影响。那么,是不是《易传》就穷尽了易学原理呢?

肯定地说,没有。

要是《易传》完全揭示了伏羲当年的研究,后人也就不用研究了,只应用就行了。所以,后人有人不去读《易传》,重新从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研究,这也是一条原则。

但是,有人走入误区的是,只从《易经》中研究文字的东西,其实易学是文字之外的哲学,是八卦的原则、六十四卦的作用关系。尤其一些后世经院派学者,把真正的“原理”丢开,研究《易传》中的文字,走进了文字游戏的圈套中来,却自认为是在研究易理。

以上的牢骚只是后话,上边讲到的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应当说都是应用和研究易学的大成者。对后世易学研究和分支产生都有深厚的影响。在这之后,主流派别中,基本是从这两大学派中衍生出来的学者。

那么都有谁呢,请看下次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