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医五运六气角度来看为什么2019年年初会有流感肆虐?

 中庸为善为美 2019-03-06

进入2019年,很多朋友可能都发现了,身边感冒咳嗽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尤其是小孩得流感的更多。近日,国家流感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我国大陆大多数省份已进入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且活动水平呈上升趋势。多地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开始增加,流感逐渐进入高峰期。

今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一下这次全国性的流感的原因,以及一些防止方法。

现在这个季节已入腊月,《隋书·礼仪志》记载“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又说“腊者,逐疫迎春”,可见腊月、春月之间容易出现疫病,也是古人的一种普识。

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注重自然气候变化对疾病尤其是外感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这类疾病中医又称为“疫病”,“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段话就出自古老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所以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中医里的五运六气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基础,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气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注重自然气候变化对疾病尤其是外感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这类疾病中医又称为“疫病”。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从五运六气角度来讲,从201911日一直到201924日立春,仍属于2018戊戌岁。戊为火运太过,戌为太阴湿土在泉,笔者最近一直在中原老家,以笔者所处中原地区为例,今年冬季气温相对偏高,雨水极少,这种运气条件很利于流感病毒繁殖,因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温度和湿度低,感冒病毒容易活跃。

凡病疫,必参运气。此次流感发病之时在2018戊戌年终之气,乃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土克水,制寒水闭藏之性,故阳气外泄而不得内守,阴气受伤而不养百骸,且此年岁火太过,故其火发更甚,相火不位,发为冬温。而火气盛则有水气来复,故有寒中之变。火盛阴伤,失于濡养,故高热、肌肉酸痛、咽干咽痛、精神萎靡、眼睛疼、腿痛,阳不内守,寒水来复,则腹痛、腹泻、呕吐。阴寒内生阳气外泄,又或阳热蒸腾灼伤真阴,则阴阳不相顺接而又可见厥阴之变,这也是今年流感带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因。

120日的“大寒”节气,是新的岁气交接点,鉴于2018年戊戌岁入冬以来低气温时间不长,这是“冬行春令”,阳气失藏,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产生疫病的运气因素。另外2019己亥岁,中运为土运不及,风气流行,司天之气又是厥阴风木,而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再加上气克运属于“天刑”年,气温变化剧烈,外运气交接时段,复杂多变。

2019年的流感怎么预防呢?

和普通感冒一样,流感一般会以发烧、嗓子疼、头疼和全身关节酸痛等首发,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相对重的甚至会出现脑炎。提示我们应重视,遇到这些症状应及早就诊。

从中医角度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样的流感病毒,对像小孩或一些抵抗力弱的人群有易感性。

建议:首先是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提高自己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要遵循“春捂秋冻”原则,大寒后气温变化较快,乍冷乍热,衣服不要褪的太快,注意保暖防寒;

另外,中医认为肺主悲,悲伤肺,肺主皮毛,肺气一伤,防御外邪的能力减退,用现代语言说,免疫力就会下降,所以要重视调整情志,尽量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黄帝内经》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定要注意精神放松,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重视调节情志,尽量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提高自己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正所谓“饮食自倍,胃肠乃伤”。

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及时增加衣物保暖防寒,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出门要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家里注意定时开窗通风,让空气流动

推荐几款中医抗流感食疗方案:

1、姜汁

姜味辛微温,有发汗解表、暖胃、止咳等功效。感冒受寒时在中药中加入点生姜,有助发汗;不慎受寒时可煲姜葱水预防感冒。另外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达到食姜的效果。

2、芫荽,又叫香菜

《本草纲目》称“芫荽性温,味辛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具有发汗解表、宣通鼻窍的作用,对外感风寒感冒有一定作用,香菜连根与葱白、生姜熬水喝还可以退热;做汤或烧鱼、羊肉可以放香菜做佐料;也可以去适量香菜凉拌。

3、白萝卜

白萝卜,性平、味甘、辛,归肺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切片炖清汤放点大蒜叶、香菜末,也可以与牛羊肉、排骨益气清炖,药食同源,不失味觉享受。

4、大蒜叶,也称青蒜,性温、味辛、具有健脾开胃、辛香发散等功效,对外感风寒感冒也是有好处的。大蒜叶也是这个季节的时令蔬菜,大蒜叶炒腊肉、大蒜炒豆腐干等,既可口又有食疗作用。

北京中医局发布的流感防止方案

流行性感冒建议首选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成人流感证治方案

1、风寒束表,肺卫郁热(轻症)临床表现:初起恶寒、发热、咽喉干痛、鼻塞流涕,或头身疼痛、口干口渴、咳嗽,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参考方药:荆芥10防风10淡豆豉15金银花15克连翘15黄芩10苦杏仁9牛蒡子10克芦根30生甘草6生石膏30克(先煎)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加减:舌苔白腻,恶心呕吐加藿香;鼻塞流涕重加辛夷;口干咽干重加元参;咳痰重加鱼腥草、浙贝母。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感冒清热颗粒、清肺消炎丸等。

2、邪蕴肺胃(重症)临床表现:恶寒,高热,恶心呕吐,咽干口渴,咳嗽,痰黄,头身疼痛或困重,便秘,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肃肺胃参考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炙麻黄9半夏6炒杏仁9芦根30生甘草6鱼腥草30浙贝母10知母10虎杖15黄芩15瓜蒌30克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加减:苔腻,身困重加苍术、薏仁;咳嗽喘促加广地龙。

中成药:高热不退可酌加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可以辨证选用羚羊清肺丸、复方鲜竹沥、蛇胆川贝液等。

二、儿童流感证治方案

1、风寒束表,肺胃郁热(轻症)临床表现: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喉干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纳差,便秘,舌尖偏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红。治法:疏风解表,清肺化滞。参考方药:荆芥 银花 淡豆豉 板蓝根 黄芩 芦根 牛蒡子 苦杏仁 玄参 瓜蒌 炒莱菔子 生石膏(先煎) 生姜 大枣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药量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酌情加减)。加减:咳嗽重加用蝉衣、炙杷叶、前胡;纳差加炒枳壳、焦三仙;便秘加重加酒大黄。中成药:可辨证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儿童清肺口服液、金莲清热泡腾片、板蓝根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

2、肺胃热盛(重症)临床表现:高热,口渴咽干,咳嗽,气粗,痰黄,可伴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肃肺胃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 炙杷叶 知母 浙贝母 黄芩 鱼腥草 前胡 芦根 瓜蒌 苏子 生石膏(先煎)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药量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酌情加减)。

加减:高热惊厥加用紫雪散、羚羊角粉、钩藤;纳呆加用神曲、麦芽、鸡内金;咳喘重加广地龙,射干;大便干加酒大黄、炒莱菔子。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小儿热速清颗粒、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小儿咳喘灵、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

三、预防方药

1、成人预防方药苏叶1 麦冬3 菊花3 代茶饮。

2、儿童预防方药芦根6 白茅根6 杭白菊2-5 水煎服。 (用量根据年龄适当加减。)上述成人和儿童预防方药可以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连续服用35天。

四、生活调护:

1、冬春季室内外温差大,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2、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房间多通风,勤洗手。

3、雾霾天气注意呼吸道防护,如戴口罩、保持鼻腔湿润等。

4、劳逸结合,多饮水,饮食清淡,保持大便通畅。

5、老人、孕妇、婴幼儿、肥胖者及慢性病者尤当加强防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