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盆友都没发现,我们弄了一个每天都更新的号,beebee公园,文末有二维码,你可以扫码跟进。 “人想要和熊力抗衡,没有1t的拳力和鳄鱼皮般的硬质是不可能的,但毛子例外。” 在俄罗斯你会看到跑得最快的熊,喝了酒的毛子会让它们的速度达到两倍以上。 “由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熊的后肢力量大增,科学研究表明速度超过正常成年毛子奔跑速度的3倍以上,熊更容易存活。” “三个美国佬被一头熊追杀,跑进了两个俄罗斯人的帐篷里,结果熊被毛子一顿揍跑了,随后交流道:‘瓦西里,刚才四个美国佬里就那个穿皮大衣的还算个男人’。” 这是流传于reddit上的传说。 “但其实熊妈妈保护孩子的时候才具有攻击性,很危险。” “毛子一直都具有攻击性,比熊危险。” 在莫斯科郊外,“熊出没”的标志就像密室逃脱指南,只会让毛子血脉喷张更加兴奋。 在他们眼中,熊就跟超市货架上的毛绒玩具并无两样,蹂躏于鼓掌,盘完后方可作罢。 和熊厮打在地,是一份属于毛子的特殊耀荣,reddit上传闻这也是俄罗斯士兵们入伍后的训练课程。 真假不得而知,但每个人都认为他们没问题。 普通人在野外只会刻意和野生巨兽保持距离,而在丛林野居的毛子只会选择离熊更近的地方。 人与兽,情与义,爱与自然,战争与和平。 “比起在圣彼得堡的夜夜笙歌,我更喜欢与熊为伴,当然,还有伏特加。” “如果游客觉得熊会给他们带来困扰,我建议他们多喝两杯。” 酒精是天地万物所爱,和棕熊喝酒是一场跨越物种的洗礼。 物资的匮乏没有妨碍前苏联老兵沃夫斯基拿出自己珍藏的啤酒,寂寞时常与熊把酒言欢。 “有好几次,我在熊身上醉去,我不用担心被冻死,那感觉比安菲娅躺在我身边还要令人安心。” 当然,更多的毛子,在熊的舔舐下从宿醉中醒来,温柔得像自己的亲老婆。 因为当地熊的数量庞大,为了保全性命,俄罗斯的家长都会授以每一个未成年的毛子制服熊的方法。 平均每10个孩子里,就有3个可以把熊吓跑,另外7个从小跟熊搏斗。 而上了年纪的老人行事稳重,讲求的是动作儒雅,对付熊仅点到为止。 你对熊温柔以待,熊也会对你心生感激。 住在伏尔加格勒郊区的老大爷每次看到来讨饭的熊就气不打一处来。 上去就是几个巴掌,“看见它我就想起我那没出息的儿子”,轻描淡写却刻骨铭心。 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当地的熊,也是和俄罗斯警察拜过把子的。 在莫斯科市里,侉子摩托车是熊的专座,带着熊出勤是每个警察的理想。 “三秒钟制服毒贩,它一脚就能踹飞违停车辆”,安德烈警官说道。 “莫斯科没有眼泪,因为有警熊和毛子。” 经常在野外驻扎的士兵,对熊的渴望更加强烈,毕竟在野外只有熊是可以进行灵魂交流的活物。 像玩伴,更像是兄弟,为眺望远方的士兵抹去丝丝乡愁。 “我会思念它的,我的朋友”,即将退役的老兵耶格尔掏出手机留下了合影。 毛子和熊有着天然的默契,好勇斗狠的毛子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 徒步旅行爱好者鲍里斯在喀山亲吻了认识不到两分钟的大棕熊。 “它的味道让我想起厄尔布鲁士山上的风。” 经常给熊投食的他已领悟到其中的要诀,“把它想象成一只狗,没错,但别想让它跟你握手。” 和远方正在泡温泉的朋友facetime后,他决定和棕熊一起跳一次山,想必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