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雷惊蛰始!在故事中感受节气之美

 天地人和w 2019-03-06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正是踏春时节的三月里,纵使轻雨缠绵,也挡不住花红柳绿的无限春光。

人们在经历了漫长黯淡的寒冬后,季节更迭带来的触动,在大自然一层层变幻的滤镜中被唤醒了,沁入心脾的气息激励着人心。不禁想起儿时唱过的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立春

柳枝条条探芽苞,轻风吹拂催嫩草。

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种春苗秧。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在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雨水

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

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

雨水时节,通常在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节气的物候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

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

在3月5日(6日),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分

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

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

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因此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说,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清明

寻游踏青大地春,插枝辟邪柳絮轻。

中华民间祭祀日,介子传统亦寒食。

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谷雨

细雨淅淅谷物生,野外翠绿时节长。

东村花下等仙子,仙子原来是春娘。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此时节,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提醒人们时至暮春,初夏将至。

立夏

斗指东山埂田下,此时秧苗已长大。

藤蔓牵挂胖青瓜,不用王婆大家夸。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杨万里有诗云:“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童心纯真,而童趣无限!

小满

丰年季节四月中,禾苗成熟各不同。

麦穗青芒风拂面,点头挥舞杆儿壮。

每年的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有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芒种

梅雨季节天多雨,早种红芋好当时。

籼秧拨节蓄花黄,垄上埂下一片忙。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夏至端阳蝉始鸣,烈日炎炎伏热生。

乌金土地黄金麦,喜收澄澄丰年来。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小暑

盛夏六月热绚地,蛰居阴凉蟋蟀迟。

伏天杨柳垂于瘦,割晒稻谷好天气。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过后,就是三伏天。

大暑

烈日炎炎当空照,稻禾热情长势好。

大暑灸热煮绿地,蝉虫嘶叫烤问天。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

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     

立秋

早晨大地雾隐生,丝丝凉意立雨阴。

远山近观金叶爽,暑去凉来好个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代表即将、始建,立秋,即意味着秋季的来临。

此后暑气未褪但渐衰,天气慢慢转凉,阳气收敛而阴气增长,是迈入秋收冬藏的过渡时分。

处暑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白露

大雁燕子向南飞,来年漾春喜往回。

白露觅觅秋分起,又见丰收稻晚米。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 ,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此节气暑气渐消,秋高气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

秋分

一分秋意一分凉,野外繁露披衣裳。

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

秋分,八月节。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层林尽染、百果收仓,正是帘外木樨风,月下可访香的好时节。

寒露

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

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九月中(公历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寒意愈盛,故名。

霜降

气肃霜降渐冷凉,草木枯萎凋零黄。

月夜秋云没落水,总有青绿独自芳。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九月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立冬

一年四季随岁走,今到立冬储寒衣。

农耕乃重盛德水,善修渠道莫闲田。

每年11月7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终了也,表示农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一言蔽之,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小雪

不见藕塘芙蕖叶,初冬菊残傲霜枝。

风腌松柏挺直翠,禄禄濡养好御冬。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21-23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时节,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苍茫大地一片白,素夜田园生天籁。

瀌瀌铺飘雪满天,瑞兆来岁必丰年。

大雪,是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大雪,又称十一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好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至此而雪盛也”。

在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的行为;而“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

冬至,是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之日,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后五日“麋角解”,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再过五日,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小寒

寒九出门霜上走,草庐檐下冰笋久。

喜鹊登枝嬉戏叫,催问春天何时到?

小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为每年1月5-7日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指天气渐寒,尚未“大寒”。从字义上讲,“大寒”应比“小寒”冷,但在气象记录中,我国很多地区“小寒”都比“大寒”要冷,可以说“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这是因为一年中最冷的隆冬“三九天”就处在“小寒”内,因此才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大寒

花草树木管时令,飞禽鸟鸣报农时。

悄然欢送大寒夜,热热闹闹迎新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今天就是大寒节气了,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压轴节气,大寒的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

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

二十四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是古人是对中国古代千年农耕文化的精到总结,是我们中华文明开出的一朵灿烂的智慧之花。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我们的孩子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相关文件,推行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旨在从小培养孩子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而节气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被很多学校纳入教材走进课堂。

亿课 用适合孩子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二十四节气的习俗或传说,生动有趣 小程序

↑↑↑ 轻触图片 了解课程

不过课堂里学到的节气知识往往是书面的,孩子们需要背诵很多节气的知识点,老师会出试卷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这样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难真正让孩子们对节气产生兴趣。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正适合让孩子在鸟语花香中,认识节气与我们的密切联系,感受节气更迭之美。

小编推荐由三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80后中文系辣妈出品的说给孩子们听的二十四节气故事』,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特点。

三位妈妈有着多年的海内外汉语言教学经历,尤其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希望用精心准备的常识、故事,陪伴孩子们轻松走进二十四节气

点击试听▼

惊蛰,春雷一声震天响.mp3 来自诗词世界 03:00

每个节气,撷取一个有趣的节气习俗或传说进行详细的讲解,开启打开二十四节气宝库的大门,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亲子互动中感受节气的变化,明白时间的意义,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承载了我们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吃饭、穿衣到劳作、养生。

聆听二十四节气故事,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传统智慧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生活过得更加精致,更加有趣。

24个节气故事 

19元即可反复回听

↑↑↑扫码听课

购买须知:

▲ 本课程为音频课程,购买后即可永久收听该课程。

▲ 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购买成功后概不退款,请您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