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成瑜张晓峰(中)参加河长会议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盛泽镇圣塘村党委书记张晓峰都会驱车到村里几处重点河段进行巡查,一旦发现水环境问题,就用手机上的河湖长制APP拍照上传信息。早上8点,他准时赶到村部处理村务。 “村里的事情多而杂,我就利用每天上班前的半个小时巡河,工作再忙,河也得守护好。”按照吴江河长制改革工作方案,村级河长的巡河频次是每周一次,但自担任河长以来,张晓峰坚持天天巡河,风雨无阻。他解释说,圣塘村的地理环境是典型的水乡风貌,村民大多依河而居,河水干不干净直接影响到村庄的人居品质,马虎不得。 站在圣塘村严家湾的一座水泥桥上,由斜港分流而来的小河从桥下缓缓淌过,在日光的照耀下,清澈的河面泛起粼粼波光。然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几年,眼前的一切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村比较特殊,以前曾作为盛泽发展纺织产业的开发区,村内河道污染一个比一个严重。”张晓峰告诉记者,受政策引导,从2000年开始,大量纺织企业陆续在圣塘村设厂,经过多年发展,全村7.6平方公里的面积里集聚起了800多家纺织企业。由于前些年吴江对于纺织企业环保方面的规范整治尚不严厉,很多纺织企业将生产废水直排入河,日积月累下,圣塘村的河水逐渐变得黑臭,村民们颇有怨言。 为了治理村庄水环境,圣塘村也尝试了不少办法,如组织保洁人员进行打捞清理等,但大多治标不治本。“村里的力量太过单薄,很难治本。”张晓峰说。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同年5月,吴江也出台相关方案,建立了区、镇(区)、村(社区)三级河湖长体系,重拳出击推动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这让张晓峰倍感振奋。他说:“有了政策的支持,我们治水就更有动力了。” 除了积极协助水利、环保等部门开展河道清淤、控源截污、入企排查宣传等工作外,张晓峰在河长职责的履行上也动足了脑筋。为了更高效率地完成巡河任务,他通过实地查勘亲手绘制了一张圣塘村河道分布示意图,以自然村、标志物为参照,将村内交织连结的河流划分成11个河段,并为其中污染严重的区域做上标记。 俗话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水流动起来,河就不会发臭,水污染也能得到缓解。担任河长后,张晓峰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快村内河道的河水流动,以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考察村内泵站时发现,村庄内河与外部的清溪河存在1.5米的高低差,利用这个高低差可以引清溪河的活水入村,加快河水流动。“以前这些泵站是用来往外排水的,现在只要在闸门上安装管道和阀门,就能用来引流,成本低且方便。”张晓峰说,闸门改装完毕后,村里便定期根据河道水质调节阀门进行引流,让河道保持清澈。 2017年,吴江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建立了省级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合机制,并建立跨省联合河长机制,以解决交界河道管理职责不清、日常保洁不及时等问题。流经圣塘村的清溪河正是吴江与秀洲的交界河道之一,张晓峰成为了跨省治水队伍中的一员,积极参与两地联合巡河、信息互通等工作。在他看来,清溪河与圣塘村内河一衣带水、相互影响,治理好清溪河,村庄内河水环境也将得到改善。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晓峰说,以前村内60%以上的河道都是劣五类水体,现在基本都达到了三类水体标准,受到了村民的一致肯定。 2019-03-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