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园林的发展分期(一)

 浙派园林 2019-03-06

浙派园林的发展分期(一)

   目前对中国园林的历史分期并无定论。周维权先生将其分为5个时期,即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作为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浙派园林的发展历史总体上是与此一致的。经过研究,我们对浙派传统园林分期归纳为起源期(春秋战国、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发展期(隋、唐、北宋)、全盛期(南宋)和全盛后期(元、明、清)4个阶段;近现代出现的浙派新园林可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即新生期。

一、起源期——春秋战国、秦、汉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各地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境内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创造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春秋时期,浙江分属吴、越两国,今桐乡以南的浙江省境内是越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会稽(今绍兴)为越国的都城。这个时期是园林产生的初始阶段,“囿”、“台”、“园圃”成为园林的源起。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祭坛,具备了原始状态的高台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台与囿的结合更多地具备了游赏功能,成为当时诸侯贵族的享乐品。据《越绝书》记载:“乐野者,越之弋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上石室,句践所休谋也。去县七里。”此“乐野”,就是越王句践的王家苑囿,与当时中国北方诸国的王家苑囿相当。又据《嘉泰会稽志》载:“县东南八里有鹿池山;《旧经》云,山中昔有白鹿,故名。一云越王养鹿于此,俗呼鹿墅山。”鹿池山位于今禹陵乡凌家山村,与凌家山相邻。乐野似即于此。昔时此地山林茂密,溪流潺潺,鱼虫鸟兽,滋生蕃育,可供日常弋猎娱乐。山上石室供休息或议事,至今遗迹犹存,其他如越王台、游台、望乌台、离台、美人台等一系列宫苑,都具备了早期皇家园林的特征,可视为浙派园林的滥觞。另有越国大夫范蠡为观察吴军动静所建的军事瞭望台——飞翼楼于绍兴卧龙山颠,高一十五丈,以象天门,压强吴,成为龙山园林的第一座建筑。

 秦朝时期,浙江远离帝国中枢,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园林营建记载极少。两汉时期,朝廷在嘉兴、绍兴一带煮海为盐,屯田为粮,兴修水利,浙东北地区逐渐繁华富实起来。浙江杭州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浙江绍兴马臻筑鉴湖,开三百里湖山,灌膏腴九千余顷,私家园林随之逐步发展起来,建有陈嚣园、虞国墅、干吉精舍、黄昌宅、孟宅等,另有规模较大的灵文园,园中有桥和宗庙,是西汉时期难得的陵墓园林。浙江嘉兴有权臣严助和朱买臣营建宅院,并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后均舍宅为寺。此时的浙江私家园林已逐渐形成,但形式较为粗放,造园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差甚远,造园活动尚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程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