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遥望人间 2019-03-06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最近这段时间,气温逐渐回升,冬天的脚步远去,春天的气息渐渐浓了。

虽说天气回暖,但冬春之交,乍暖还寒,天气冷热不定,如果“脱衣”太快,很容易会感冒、受寒。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初春时节,怎么捂才不容易生病?最重要的,就是捂紧这3处↓↓↓

春捂该捂哪儿?

1. 腰背

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果没有保护好,就容易让风寒之邪侵入,引发疾病。

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酸、怕冷、尿频、犯困易疲劳等症状。想护好肾阳,就要注意腰背的保暖。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建议:

多穿一件背心,可以起到保护腰背的作用。

经常按揉、热敷腰眼处的肾俞穴,有助于护肾阳。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2. 腹部

腹部特别是肚脐是不能受寒的。这个部位易受到寒邪侵袭,一旦受寒,难免会腹痛、腹泻。因此,患有肠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

另外,腹部保暖对于女性也很重要,因为女性下腹受凉易导致痛经和月经不调。

建议:

睡觉时,可以在腹部多盖一条毛巾。

肠胃不好的人,平时应做足腹部保暖,还可以经常按揉、热敷肚脐处的神阙穴,能起到补充脾胃阳气的作用。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3. 双脚

脚是身体最怕冷的部位之一,因为它离心脏最远,皮下脂肪又少,所以保温能力也弱。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如果足部的保暖不充分,就会影响到人体的血液循环,抵抗力也随之下降。

建议:

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全身气血运行,不但能驱寒保暖,还能缓解疲劳、助睡眠。

泡脚时顺便按揉下脚心上的涌泉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阳,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还能改善睡眠。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除了要捂对地方外,春捂还必须注意以下3点:

忽略这3点,当心捂出病

1. 捂对时间

捂的最佳时机,是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气温回升后,也得再捂7天左右,老人、体弱者最好捂14天以上。

2. 捂对温度

昼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春捂3处,不生杂病!但忽略这3点,却会捂出病来

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是15℃。低于这个气温可以适当捂一捂,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不捂了。

如果有冷热天气交替交错出现,建议大家穿、脱衣物勤快一些,保证体感舒适。

3. 捂要有度

春捂也要把握好度,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捂过头,同样有害健康。

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如果捂过度,藏阳气过多,就容易受热邪。每年初春,都有不少患者因为捂过头导致上火或热伤风。

衣物增减,要视天气变化、自身体质而定。捂的程度,应以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否则出了一头汗,风一吹就感冒了,有悖春捂的初衷。

减衣服也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脱掉冬装,最好随身带一件外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