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始惊蛰话长城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3-06

惊蛰,这个二十四节气里最生动而又传神的名字,是万物苏醒、春意萌动的时节。

古人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而西晋左思《魏都赋》中有对“惊蛰”与“龙抬头”非常形象的描写,“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潜龙从沉睡中抬头惊起,吐气为雷,雷出地奋,雷动风行,雷风相薄,众物同应,引发春来之生机勃勃,这便是“大起万物扰”。自古有“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一说。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惊蛰前后的“二月初二”可谓专属于“龙”的日子,民间称为“龙抬头”节,这一天人们会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始惊蛰话长城

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而“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万里长城,更是无论从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精神,皆被视为蜿蜒在中国万里河山的巨龙化身。在惊蛰时节,伴着“龙抬头”浓烈的节日气氛,不妨游走长城,赏舞龙,祈祥雨,品美食,迎接万象更新。

巨龙抬首迎春到

“逛庙会,游龙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山海关老龙头景区内人潮涌动,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人,带着新春尚未消退的喜庆来到这里,观赏盛大的点睛仪式,触摸龙头渴望沾染福气。在喧天锣鼓和华丽舞狮的浓烈氛围中,一条条雄健的巨龙,在朴实热忱的关城汉子手中,昂首摆尾、威风八面,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游走穿梭,仿佛挥洒生机的春日使者,打破了冬日的坚冰。沿海渔民们自发举行祭海仪式,纷纷前往海边献三牲、五谷和蔬果。在出海的号角声中,渔船出海,岸上春龙起舞,鞭炮、锣鼓齐鸣,共同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始惊蛰话长城

作为万里长城唯一的入海处,老龙头地势高峻,入海石城呈半岛状深入海中,墙体沿海岸线自然弯曲。一眼望去,宛若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这座建造十分机巧的军事设施,是万里长城中唯一兼有关、山、海、色等诸多景观的绝佳之处。相传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领兵所筑。高约三丈,有一半位于海平面以下,后来坍塌,现存浸于海水中的花岗岩基石依然可见。

春始惊蛰话长城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登上“老龙头”最高处的澄海楼,万里海域尽收眼底,远处巍峨群山拥海入怀,脚下海浪拍岸,激起飞涛如雪。海风呼啸而过,恍若嗅出历史的金戈铁马,海雾渐腾,里面有戚继光奋勇杀敌的模样,有徐达登山遥望的身影,有数以万计修长城者忙碌的身影……湛蓝的天空上,蝴蝶、燕子、蜈蚣等各种形状的风筝在天空盘旋,“龙”形风筝也御风而行,伸展翱翔。好似巨龙盘旋舞动在山海关的碧海蓝天之间。

巍峨高台龙挺脊

如果说在山峦起伏间静卧的长城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坚强不屈、团结凝聚、无所畏惧的精神脊梁,那么,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则是这条巨龙身上“一块最为坚硬的脊骨”,历经400余年风沙雨雪的侵蚀,却仍旧巍峨挺立在陕榆林北的山峁沟梁上。

春始惊蛰话长城

步出机舱门的刹那,风夹着陕北特有的气息扑面相迎,黄土地上的榆林机场很干净,想象中的偏远陕北小城,初见就给人以惊喜。从陕西的塞上古城榆林向北驱车约4公里,便来到了红山脚下。沿山南侧向上走,一座正方梯形、4层、高30余米的城台在眼前逐渐放大。它就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达、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镇北台。

“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登临台顶,春日的微风轻抚脸颊,凭高极目,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冬日的残雪还将化未化,蓬勃的绿意已按捺不住向外迸发,呈现出淡淡的春色。东面绿浪翻涌的防护林带诉说着榆林人民治理沙漠的辉煌成果;南面旧貌换新颜的榆林古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西北向忽隐忽现的古老长城,似断似连的墙体、墩台、烽火台,逶迤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自明代始,这里成为“北瞰河套,南避秦陇”的重要防线。站在苔藓斑斑的古要塞上,遐想当年一夫当关的历史烟云,耳边仿佛回响着戍士们奋勇杀敌的呼号,奔腾的马蹄声,舞动的旌旗声,士兵思家的羌笛声。

春始惊蛰话长城

镇边守关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黎民百姓的平安幸福。据说当年榆林有驻军5万,分建36座城堡,与镇北台遥遥相望,共同起到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防御和威慑作用。也正因防护有效,冲突才会转为融合,同时也成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的历史见证。

镇北台西南800米处,有面积约6.5公顷的明代易马城遗址,是胡商贩客熙攘往来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马背民族与农耕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历史见证。至今,这里居民的相貌亦留下融合的烙印,许多人有着高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面庞和水汪汪的“毛眼眼”。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是榆林的米脂人,才貌双全的吕布是是榆林的绥德人,并称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大漠雄关龙摆尾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清代林则徐被贬新疆,途经嘉峪关时,曾赋诗极言其雄伟壮丽。如今,我站在关西门外百余米处、刊立于清代的“天下雄关”石碑前,远眺关楼,直觉得一个“雄”字正当其所。广阔的大漠雄关横卧戈壁滩上,两侧与山相连;巍峨朱色的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雪峰;城楼之上旌旗迎风猎猎招展;整齐挺拔的城墙坚固而厚重……还未进关,便已被其气势所震撼。

春始惊蛰话长城

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点,也是“丝绸之路”与“长城”这两条紧系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复兴命脉的唯一交汇点。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嘉峪关的石关峡出的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与其附近纵横交错的烽燧、墩台,城壕、长城等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春始惊蛰话长城

也许是景区侧门的缘故,眼前的城楼稍显破旧,湛蓝天色下,烽火台的墙体已开始剥落,但历史的遗迹就应该留有历史的印记,那斑驳护墙上残留的一颗颗沙粒,真真切切是历史的记忆。走进黄土夯筑的外城,夕阳下等待着我的是高大雄伟的内城,修葺一新的角楼和敌楼直插云霄,夺目的阳光将高大的墙体映出分明的剪影,用简洁的色调凸显关城刚毅的线条。

春始惊蛰话长城

有“长城龙尾”之称的讨赖河墩就矗立在距关城7.5公里处的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我在呼啸的风尘中登上这座并不高大的讨赖河墩时,才发觉它是如此令人心悸又豪情满怀。放眼望去,脚下的讨赖河水滔滔东去,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极目南眺,终年洁白的祁连山峰,映衬着蔚蓝的天幕,如堆琼垒玉,清新入画。在中国人的想象中,龙的尾巴尤如一柄巨大的蒲扇,这样游动起来才有力量。此时,我脚下的长城第一墩,就有着舞起来震天动地的气势,我突然感悟到,长城龙尾合该于此。

春始惊蛰话长城

龙抬头,天下动,春光无限征程中。在万物复苏的惊蛰时节攀登长城,望龙首高昂,扬天地之豪气;观龙脊挺立,腾四海之威风;看龙尾飞舞,展民族之灵性。蛰伏在巍峨山峦间的巨龙,恍若迎着春风舞动在天地间,彰显着荡气回肠的独特魅力。

春始惊蛰话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