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没有灵丹妙药,但有规律可循

 退休工程师 2019-03-07

石毓智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中国人的逻辑》《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距离》……近年,知名学者石毓智的著作广受国内外读者喜爱,成为各大媒体、高校竞相荐读的优秀图书。近日,这位学者回故乡洛阳探亲,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洛阳娃成长为大专家

         身穿黑色短袖、牛仔裤,手拎黑色提包,52岁的石毓智戴着一副金框眼镜,看起来稳重、和善。“我出生在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庄稼活儿我都会干。”石毓智笑着说。

        1979年考上大学后,石毓智离开了洛阳,在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读完本科和硕士后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修语言及相关专业。

       “游走国内外多年,我体会到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石毓智说。他曾走访美国各地听名家讲座,并在乔布斯奋斗过的硅谷生活了多年,对中西社会、教育差异深有感触。

        目前,石毓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在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8所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至今任中国认知语言学会副会长。近年,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0余所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出版中英文图书21种。

中国人缺乏理性思维传统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诗性思维。”石毓智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以直觉、感知为主导的伦理思维模式为主,缺乏西方科技思维、理性思维的模式,“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缺失的部分,也是需要向西方学习的部分”。

        石毓智认为,洛阳也普遍存在缺乏理性思维模式,思想过于保守、僵化,对于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理念不敏感等问题,因此在发展与变革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常处于劣势,这也是洛阳乃至整个河南没有一所国内一流高校的原因。

       “我们的优势很明显,可事实上我们浪费了这样的优势。”石毓智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让人们共同反思中国的文化传统,吸收西方的科学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未来在各个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世界级大师。

创新没有灵丹妙药,但有规律可循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引擎,如今全国上下都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创新?怎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洛阳的竞争力?

      “创新没有灵丹妙药,但有规律可循。”石毓智说,无论是机构改革、技术发明还是科学研究,创新一定要遵循简单化、人性化、审美化三大原则。

         石毓智举例说,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乔布斯在研发鼠标、播放器、手机等科技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产品的简单性,只有操作便捷的产品才能够被接受和推广,这也是人性化的体现,如触摸屏的研发就是为了让人更加简单、便捷、直观地使用产品。另外,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味觉方面,人们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所以创新一定要遵循审美化原则。

        石毓智认为,天才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具备群众基础。“洛阳要想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增强创造力,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全市人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就像巴西的足球一样,当所有巴西人民都热爱足球、踢足球时,他们的水平就越来越高,创新也是如此”。

本报记者 朱艳艳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