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今日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春回大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此时最典型的天气现象就是春雷萌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雷”的那些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说的是之前动物入冬藏于土中,称为“蛰”,惊蛰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居的昆虫。
72小时昼夜温差预报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全国“初雷”时间地图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打雷这种自然现象的认知是模糊的,以为电闪雷鸣是上天有神在发怒而深感恐惧,进而加以崇拜。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神也就是雷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掌管打雷的神,其形象是不断演变的,并逐渐演化出一系列的神话传说,还被赋予惩恶扬善的意义,认为雷公能代天执法,惩罚做坏人或违背誓言之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雷轰顶”。从雷神信仰中分化出来电母的形象,是司掌闪电之神。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上部积聚正电荷,下部积聚负电荷,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此外,惊蛰时是否打雷对于天气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不少谚语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惊蛰前打雷,说明暖湿气流活跃,容易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雨水多对于山区来说却是好事。“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惊蛰当日如有雷,说明节气无误,风调雨顺,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惊蛰至,春雷响,万物长。 今天你那里打雷了吗?你有什么关于雷的故事吗?不如留言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