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成若缺》,聊拳,聊人今天家课,山长带着高中部来到了金钟山上开读书会,读的是一本武林高手的纪实——《大成若缺》。由一人负责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大家会停下来询问,山长也会为大家点评分析。因为这本书讲的是拳,所以在听完山长的解析之后,大家也会自己琢磨琢磨,或是二人一组对练切磋。有的时候山长也会延伸讲讲武学的特点、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则。虽然点比较多,和以前一样,还是提炼一些我自己收获较大的内容做整理: 一、向练武之人学习“关注事实与成果”的品质 1 用事实与结果来捍卫自己的荣誉 本书开篇的一段,讲的是拳师崔有成练武、教武的一个态度,那便是讲究真东西。给人演示自己的成果时,喜欢直接上手打,用实际结果来说明问题,而不喜欢通过嘴皮子讲来展现。他不是不能讲,事实上王建中(主人公)也说,崔有成非常能讲,聊着聊着能让你对拳豁然开朗。那为什么当有人让他演示的时候,他不肯讲呢?是因为他更在意用实在的内容说服人。 这些真正的拳师都明白,能用结果检验认可的功夫,才是真功夫。有些人虽然能在嘴上把什么武学内功吹得天花乱坠,玄之又玄的样子,但如果上手打不倒人,那还是假的。 相反,很多文人墨客,习惯了在文字上花心思,研究怎样用词才华丽优美,他们或许能写出很生动抒情的诗词歌赋,在回答问题时也能侃侃而谈。但由于他们会玩很多虚的东西,所以如果让文人与武人去做同样一件事,我推测武人的成功率会高一些。因为他们最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结果,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只会考虑一件事情“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功?”。 或许文人有很好的思想,但一缺乏行动力,二缺乏踏实实在的素质。山长今天也说我身上有些“虚”的问题。自己反思确实如此,写文章、回答问题往“文人”的虚浮气质上偏得有些多,“武人”那种踏踏实实的态度还不够。回过头想想,我的一些文字可能看起来很“精彩”,但背后的思想性是很少的,啰嗦了一大堆虚的内容,但实际上能带给自己或读者多大的价值? 每次读山长的博文,或是在一些群内的发言内容,我总会觉得非常精彩,每句话都很简洁明晰,每句话也都有明确的表达目的,都删不得。这是我之后要改进的方向,把更实在的内容展现出来,用更准确的话语表达。 体现在练武上也是同样,实战对练时我还是比较容易乱挥拳,不管对方有没有空缺反正一阵乱打。这就不是认真练武之人的架势,他们一定是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努力训练自己,只做必要的事,只出必要的拳。每拳必定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我之后的改进方向。 注:并不是说武人就一定比文人好,只不过这里所指的纯粹的文或武的特征,其实是不完善,需要互相弥补的。比如只有武的直来直去、豪迈奔放,没有文的缜密思维,也不够完善。所以最好的当然是文武合一。 2 “不敬师长者天诛地灭;误人子弟者男盗女娼” 联系山长在读书会之前跟大家聊关于“带班心态”的问题,其实与上一点是相通的。用事实来捍卫自己的荣誉,比任何言语解释都要有力。高中部有不少学生未来都是想从事教师事业的,因此山长用年羹尧说的这句话提醒大家,永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选择做什么,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到你的最好程度。 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面对已经通过自己认定的老师,就一定要有一颗恭敬心。如果自己已经认某人为师,但又到处做一些欺师的事,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天地的能量是不会接纳自己的。而之后一定会有不好的影响。 如果未来我们成为了老师,那么就一定要谨记这句警示“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既然对方认自己为师,就相当于愿意潜心学习,接受来自老师的能量。而此刻假如作为老师不认真对待教学敷衍了事,甚至给学生传达了错误的观念,导致没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那么这个因果报也同样是非常重的。甚至很可能会直接影响自己下一代的发展。 比如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一位老师利用自己的威信做了很多误人子弟的事,让大家对他都非常反感与鄙视。那么当这位老师的后代站在我们面前,也想申请一份教师的职位,大家会怎么看?哪怕此人比较优秀,有些才华。但当我们想到他爸/他妈曾经的作为后,可能对他的提防心会加强,哪怕没有明确表示“你是不是也遗传了父母的问题啊”,但至少在第一印象上一定会大打折扣。这个孩子想要获得跟其他人同样的机会,难度系数是很大的。 所以这句话就在提醒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且必须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比如说我作为老师,不误人子弟并不是在嘴上吹出来的,而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是否真的很优秀,拥有良好的品行,具备重要的能力。这才是关键。 同时,如果已经做到了“无悔于心”,那么也就不必在意其他人的评价。自己或许永远都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说自己的好坏,说自己真是一位拥有大智大慧的老师,所教的学生个个优秀卓越。但至少我们能做到自己决不误人子弟。把学生教出来才是王道。因为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二、宁教千招会,不教一句真 如果时间倒退几十年,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不可能流传出来的。那时练武之人对心法看得非常重。如果你没有获得他的信任与认可,那么就如标题所说,老师真的就是“宁教千招会,不教一句真”。所以想得到一句真传非常难。 这本书的主人公王建中其实讲了很多真东西,把拳理的核心都说的很明白。但如果是不懂的人,看了也不可能看懂。功夫未到之人,就算了解了大致的意思,也很难将其运用在自己身上。所以真是难上加难。 下面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也只是在听完山长的分析后,我个人的一点理解。再加上用文字来描述拳学的功夫,我还差远了,就像书中所说“一个人喜欢用的词,往往透露了他深层的意识”,而我暂时没什么深层的领悟,所以如果部分内容令人感到费解、以及文字过于苍白,还请大家谅解。 书中的金句很多,我主要体会的是这样的一句,下面会逐小段解释: 竖直横斜,并有步法存在,构成了一个圆。直线打不了人,打人的都是圆。 1 什么是竖直横斜 所谓竖直横斜,其实就是四个方向的劲道。 竖,也相当于是“钻拳”,力度相当于是从下往上发出来的,这种钻能够破掉对方的格挡,直取中线。我们互相练习的时候总是很难得心应手地使用出这一招,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都太僵硬了,钻的时候身体没有松,与对方抵抗上了自然就没法滑溜溜地钻下去。从上至下的竖拳也是同样的原则。 直,又叫做“炮拳”,顾名思义就像大炮一样直直的发射出去的样子。山长在示范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有一种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感觉,不论是直接出拳、还是步步紧逼最后一刻出拳,都感觉没法躲避,只能挨打。 横,前面两种角度,特别是直拳,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的反应空间的。因为这两种角度平时比较常见,大脑还算是能处理过来。但横着走的拳,就是我们的盲点,左右两边一摆一摆,大多数人就昏了。特别是再加上身体的抡劲,威力会更大。 斜,这种角度也很难防,因为我们习惯了单一的角度,对于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角度,也确实比较难办。 2 圆弧劲是什么 如果只是纯粹的四个方向进攻,那么会很像我们平日看到的拳击散打,出一拳然后收回来,准备好再走下一拳。动作很慢,而且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机会,在自己撤回的时候顺势进攻。所以我们就需要走圆弧劲。 圆弧劲的特点,不撤回,对练时体现出来的就是“连拳”,因为一直走的都是弧线,所以出完一拳之后,身体一转又能把下一拳连起来。力量同样会很大,而且速度会更快。 那么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要知道这四种角度分别都是怎样使劲的,并用走圆将其联系起来,连绵不绝。我的体会是,关键是要找到中间那种钻劲,打完一拳之后,身体往下一沉,手一松一旋,然后往里钻。但光有手上动作还不够,需要“并有步伐存在”。 3 步法的用途与练法 一个好的步法,是能够直取对方中线,让对方处于被动无法还手,但自己却占据有利地形。所以近身卡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上步就到位,接下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怎么练呢?按书上的话来说,叫斗步,是崔有成的秘密。“大原则不神秘,跟跳舞一样,你进步,我就不能再进步了,否则两人撞一块了。斗步,不练拳,先练步,所谓“手不作拳,脚斗步”。双方互侵地盘,以步子来攻守。你的战术全体现在斗步上,练了斗步,等于学了《 孙子兵法 》。” 山长让大家练习的这种斗步,需要把手垂在身体两侧,然后通过步法的移动撞击对方。过程中不能两人撞在一块。当你看到对方撞过来的时候,需要躲避开,正好把对方的劲路滑过去。自己脚踩的地方,就要尽可能的贴近对方的中线,最好能够自己侧身站立,脚踩于对方两脚之间,对方在自己面前中门大开,非常被动。这就非常讲究身体左右转动的灵活。我感觉我们练习的“斗步”,跟书中描写的样子非常类似,还原度很高。 在练习的时候,山长说我的问题是会用上半身去撞,而不是通过步子的移动正好撞上去。所以就会出现身体压在对方身上,但脚步拖在后面移动极其缓慢的问题。如果之后再把手加上,我的身形就比较斜和散乱。当然打不了人。 步行练对了之后,再把手一抬,力度就发出来了,对方还无法防守,因为中线已破。 如果能够把这三者结合起来,那才是真功夫。如果手上的劲只有一个方向,或是手到了身形没到,打人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课后赵老师半开玩笑的说,《大成若缺》这本书找到了能读懂它的人,确实,如果没有山长带着大家一起研读,很多金句我们扫一眼就过去了,根本不会当回事,其中的价值对我们来说就是零。在山长的带领之下,文字背后的意义慢慢都体现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