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三刷,很多人发现不了它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3-07

今年奥斯卡最佳短片,你看了没?

没看也听Sir说过(错过的可戳:《包宝宝》

动画片这东西很神奇,才8分钟不到,感觉就让其他国家的观众,很快get到了中国人的脾气、习惯喜好,甚至中国人的亲情关系。

才8分钟,地球人都离中国更近了。

一部动画短片,做到了很多真人华语片都没做到的事。

话说回来,每晚陪你睡前聊天的Sir私家电影地图法国季,已经走过大大小小六七个地方,可还没聊出法国的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印象。

所以受《包宝宝》启发,今天,Sir也想用一些高分动画片,让你对法国由点及面,感触更多,体验更爽——

有了整体印象有什么好处?

你如果去一个地方,有了它,就能比别人更多获得一种抵达感。

然后由浅入深,你跟这个地方联系更密切了,仿佛能感受到它的气味和脉搏。

先从浅的说起。

法国在很多动画片里都露过面,但很多都不是法国人拍的。

比如上一集说的圣米歇尔山,它是《魔发奇缘》里公主一家住的城堡。

外形远看是一座山,近看是密密麻麻的高塔,周围看着是片小海洋,非常符合童话世界里的样子。

简单,美好,又显眼。

它代表了很多外国人对法国的一种美好印象——童话。

圣米歇尔山

雨果曾说,圣米歇尔山之于法国,正如金字塔之于埃及。

圣山位于布列塔尼和诺曼底交界处的海滩,靠一条大概2公里的公路和陆地小镇连接。它是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天主教第三大胜地。

日常,它会被大片沙岸包围,只有当涨潮时,滩涂才完全被水淹没,圣山才会出现一种动画里的梦幻感。

如果要去这,一定要提前查潮汐时间表。因为圣山周围的海滩以拥有欧洲最大潮差而闻名,潮水涨落的最高落差可达15米(没错,就这么夸张)。

不止它。

有关法国的动画里,其余的标志性景观就更多了,像《卑鄙的我》《赛车总动员》里,常常会出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

还有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野兽住的城堡来自卢瓦尔河谷的香波堡(也叫尚博尔城堡)

在童话和魔幻作品里,古堡大多是王子公主最终幸福在一起的住所,也可能是不太合群的人所在的高级避难所(比如巫婆)

电影里的城堡,其实在原型上作出了很大改动,所以这么看起来一点都不像。

但如果有雾的话,可就不一定了。因为据《美女与野兽》的动画设计师格兰·基恩描述,他就是清晨去踩点的时候,被薄雾中的香波堡迷倒的。

香波堡不仅在电影里有故事,它现实的八卦也不少。

香波堡

香波堡是法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弗朗索瓦一世,在1519年下令兴建的,最初是个周末狩猎的行宫(狩猎区就在城堡旁,是欧洲最大的封闭型公园)。

而修着修着就修了30年……成了这位君王任内完成的最昂贵项目。

等到终于建成了吧,国王又开始拧巴,他觉得这城堡太通风,住多了对健康不利,哎,还是住皇宫好,所以这里他总共只住了80天不到(说到这里好想揍他)。

因为作,因为钱多,城堡里面确实奢华。

国王和皇后的寝宫之间有通道相连,还有直通灯塔和屋顶的双螺旋楼梯。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两个楼梯上楼,会多次看到对方,但却永远不会在阶梯上相遇。

而女主贝尔所住的村庄,原型则在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Alsace)

那边的建筑都走田园风,色彩缤纷好看……感觉不拍个自传片都对不起自己的户籍。

说它“像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一样”都不恰当,它应该算是很多童话的灵感源泉。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内陆小镇,就取景于阿尔萨斯的科尔马(Colmar)

看看这配色,啧啧啧……

科尔马

科尔马,是个一会姓法国、一会姓德国的地方。

历史上它曾经多次被德国统治,深受德国文化影响,这里的房子承袭了德国中南部的建筑特色,墙身是木条条纹。因为有运河流过,这里又被称作“小威尼斯”。

这里也是我们中学课文里《最后一课》的发生地。

Sir只想说,中学课本你配的什么图……

看到真实照片,才明白为什么当地人对它爱得要死要活的。

上面说的不稀奇,很多人都知道。

而抵达感之独特,在于发现别人不太知道的。

说一个细节吧——

比如《料理鼠王》,美国拍的,小老鼠雷米,它受好奇驱使,沿着下水道一路爬一路爬。

等它爬到屋顶上,看到整个巴黎的夜景,一秒就惊呆了。

有一种两世为人……为鼠的感觉。

你看,通过不一样的视角,它就获得了抵达感。

其实这个视角,确实更贴近本地生活。

巴黎的屋顶,也是它美景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他城市少有的。

巴黎的屋顶

巴黎的屋顶从远处看,就是一片灰色海洋。那里的屋顶不是瓦不是砖,80%是镀锌的,这种材质很耐久。

在十九世纪中期,巴黎经历了一次都市化。拿破仑三世就委托法国城市规划师奥斯曼男爵重建巴黎(巴黎的辐射状街道网络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当然,这种屋顶也在改造计划之内。

所以巴黎有不少“奥斯曼风格”建筑。它们很好辨认,一般是5-7层的白色砂岩复合楼,奥斯曼在每一层为不同社会阶层,开发了不同房屋类型——

一楼天花板高,可以做商铺;

二楼是贵族区,窗框会漂亮一些,还有阳台,因为当时没电梯,住二楼的话进出很方便;

三楼和四楼是平民区,个别会有阳台;

五楼有个活动阳台,但不是贵族区,只是为了看着和谐平衡建的,六楼则是阁楼。

所以如果在19世纪的巴黎,你地位爬得越高,你住的楼层反而越低。

住到二楼,那你就是人生巅峰本峰。

在电影里,《料理鼠王》里的小老鼠在爬向屋顶的路上,看到了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的生活图景。

有人吵架、接吻,有人对镜梳妆,一派都市的热闹生活。

发现没,电影里巴黎的温度变暖了。

传统建筑里人们的生活,让电影的巴黎有了人气,有了生气,也是这些东西,真正拉近了巴黎和观众的距离。

但这些,也还不算真正的抵达感。

没办法,上面那些动画都不是法国人拍的。观察再细致,还是有距离。

那么法国人自己拍的动画,总行了吧?

那必须的。

因为他们动画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导演有意识、甚至潜意识选择的。

作为本地人,他们未必画出了具体地点。但镜头里的景观,一条街,一个小店,一个橱窗,都会自带一种传统的、跟家乡有关的东西。

何况,还有很法国味的故事帮忙。

这种东西,才是Sir今天想给你隆重推荐的——

想真正获得法国的抵达感,你必须看希尔万·肖默

这导演名字你可能不熟,但作品不一定。

《疯狂约会美丽都》《魔术师》。

这人有个特点,动画片大家看了都喜欢,口碑都很好,但就是不拿奖。

比如《疯狂约会美丽都》,获得奥斯卡、英国电影学院奖、动画安妮奖总共6项提名,但一个奖都没拿着。

故事讲的是,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男孩查宾,从小被奶奶训练骑车,长大后参加了环法自行车大赛。

本来人生一片大好,可意外,他被美国来的黑手党绑架了。

你瞅这脸型,这流线,完全是为自行车赛打造的

谁去救他呢?

最不可能的人。

他年迈腿短的奶奶,还有他奶奶养了十几年、爬得比奶奶还慢的一条老狗。

很多人说这是黑色幽默,没错。

但如果说得再细一点,Sir想说,从这部片里可以看出,导演爱法国,甚至爱出了一种“排外感”。

不是说种族歧视……而是他电影里的美国人,往往是反派。

《美丽都》里绑架查宾的黑手党,长得跟个开瓶器似的。

弓着背,缩着脖,满脸写着邪恶。

电影一开篇的经典老式迪斯尼风格,也是貌似可爱,实际也有点“黑化美国”。

乐队成员,戴着米奇老鼠同款白手套

最过分的可能是自由女神像。

胖到喘啊简直,右手举甜筒,左手还拿个汉堡。

简直死胖子一枚。

他真这么讨厌美国吗?

也不是,他讨厌的应该是一种现代病。

在某种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他可能觉得,法国原有的一种传统气质,已经一去不返。

电影里,法国老太太为了追孙子,居然坐了一条脚踏船,去追一艘巨轮。

真的,这巨轮那个夸张,好像一只巨型高跟鞋。

但老太太更夸张,居然还追上了。

看得出导演有多怀旧,明明追不上,我偏让你追上——有人说,他的作品里满是法兰西式的乡愁

“乡愁”这个词不简单。

它可不是简单的想家,而是很多细微元素组成的记忆或印象。

就拿《美丽都》举例。

在电影里,它可以是声音——

镇子上每隔一小时敲响的钟声,老式钢琴声和家里的摆钟声,还有晴朗的院子外传来的鸟叫声。

它也可以是某个动作或画面——

比如早上奶奶给孩子铺床;

比如小时候还能在屋外看到的萤火虫。

慢慢地你再往下看,乡愁就开始变了。

狗变老了,走路腿都哆嗦,老式电视机成了古董,更夸张的是,家里的小楼甚至被新修的大桥给挤歪了。

所以你发现什么?

希尔万的乡愁,是一种对法国慢生活的思念。他见过沧海桑田,见过人世变化,见过被时间改造后的法国。

而怀着乡愁的人又是怎样的?

再看另一部,希尔万·肖默的《魔术师》。

主角,一个落魄的魔术师,混饭吃不容易。

他表演的时候,掌声稀稀拉拉。

谢幕时,台下观众一脸冷漠

没办法,这已经是摇滚乐的时代,观众哪怕去戏院后门等巨星签名,也不会等着看老头变魔术。

人生最怕是过时。

行业过时了,还可以转行;

手艺过时了,就连饭碗都成问题。

只能慢慢被时代抛弃,就像魔术师一样,最后连给火车上一个陌生小女孩,变一个魔术的勇气都没有。

想了想,他还是没给小女孩的铅笔施一个“魔法”

过时的人,会慢慢成为记忆里的老照片,慢慢成为下一代人眼里的乡愁。

这么真实的故事,你说希尔万怎么想到的?

不是想到,是他发现的。

这个故事的剧本,实际上是法国演员雅克·塔蒂,于1956年创作的,未曾公开发表,后来,他将它送给了自己的小女儿苏菲。

导演希尔万在偶然的机会从苏菲那里得到了剧本,瞬间被这个故事打动。

于是,真实的体验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动画片,动画片又被对法国好奇的你看到……

空间在时间的隧道上流转,被好几代人看见,并且感动。

所以,乡愁这东西,跟时间有关,跟时间改变的空间有关。

电影,往往就是有关时间的故事。

乡愁电影和别的电影不同,很多商业片,结尾才是重点。主人公通过奋斗,终于改变了自己处境。

但乡愁电影不一样。

这种电影,往往前十分钟才是最好,再往后,逐渐瓦解崩坏,好时光一去不返。

旅行,也是一个道理。

想要真正产生抵达感,我们往往需要理解时间。

你看到它现在的样子,那些地标,漂亮而高级,却是死的。

你也许还读过一些历史,知道一些人物地点,可也是死的。

但你看电影,电影里的几个角色,他们往往代表了很多人,几代人。

大背景下,他们鲜活的命运变迁都在告诉你,真实的传统如何发生了演变,此时此地的人,如何保留着一些传统,又适应了多少新时代。

那样,身为一个旅者。

你才有心境坐下来,点一杯咖啡,发一会呆。

不知不觉中,你哦了一声。

那,就是抵达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