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验启示 (2019-03-06 14:35:15)

 武鸣小老头 2019-03-07

   胡某,女,65岁,2017年8月8日初诊。面项部泛发红斑瘙痒,阳光照晒后开始面项部发斑红赤,成片成块,高出皮肤瘙痒不止。用过消风散加味,防风通圣散数剂,普济消毒饮、化斑汤等内服,外搽玉露散治疗数日无显效。西医用静脉滴注钙剂、维生素C,地塞米松、美能、头孢类,口服菸酸等,无效或微效。皮肤皲裂感,须以油脂涂润,方感稍适。已逾一月,天凉爽时略好,天热则甚。患者昼纳不香,夜卧不宁。瘙痒难耐,烦乱焦躁,情绪悲观。
刻诊:颜面及项部红斑遍布,色如胭脂,或高出皮肤成块,或如红云散漫成片,可见皮屑脱落。候诊之时不断抓掐红斑,难以安坐。平素便秘。面色憔悴,略带浮肿,脉缓,舌淡黄。
辨证论治,黄连解毒汤加紫草、生地等3剂。
二诊,药后仍无明显效果。考虑为血热之毒,壅遏难泄,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磨汁冲服)5g 赤芍12g 丹皮10g 紫草30g 生地30g  茜草12g  旱莲草30g   龙衣10g  大黄10g 甘草10g,嘱每日一剂,连续服用。
三诊:生地30g  熟地30g  生首乌30g  刺蒺黎12g 大黄10g  胡麻仁15g  犀角5g(冲服) 紫草30g 沙参30g  宁杞30g 麦冬10g 白藓皮12g
8四诊,上方服完4剂,红斑大部消退,但瘙痒之处抓后局部又再起红斑。
《医宗金鉴》治丹毒的特效方蓝叶散,其主治症即皮肤“红赤成片”。
予蓝叶散加味:大青叶25g  川芎15g 赤芍15g  知母12g  生地40g  升麻15g   葛根30g  石膏30g   栀子10g 甘草10g   玄参15g  黄芩12g  大黄10g 蝉蜕10g   紫荆皮15g 白藓皮15g
五诊。上方服4剂,红赤消失九成以上,瘙痒大减,搔抓后仅发稀疏小疹,无新斑再起。
续上方另予《医宗金鉴》之二味拨毒散,雄黄20g  白凡20g 共研末,茶水拌调外涂痒处。
后记:服完上方5剂并外搽药后,皮肤恢复正常,用染发剂染发后亦未再发。
蓝叶散:大青叶的作用。病者近3个月治疗的所有处方从未使用。《本草纲目》称其“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说明其具很强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效力。本方以它命名,亦足见创方者对它的特别重视。它提示我们,相同性味功能和作用的药可能很多,而千万别忽视了它们各自独具的潜在特效作用。
    又如30年前我治一魏姓中年男子,咳嗽盈年。初时昼夜咳嗽,气急痰多,经中西治疗,渐转为仅于夜间咳嗽,少痰。每于子夜二三时咳嗽必作,难受至不能睡卧须起床踱步,延至清晨,自行平息。曾胸透,报告为支气管炎、肺气肿;五官科检查,发现过敏性鼻炎。而经抗菌消炎,脱敏镇咳等治疗,均无效果。
    我初诊时抱着定时发作之病,调和阴阳以治的固有经验,用小柴胡汤加味,以为必效,孰料全无效果。复用泻白散、黛蛤散、瓜萎贝母散加味清润以治,仍不见效。再改沙参麦冬饮合琼玉膏甘润治疗,仍无效果。如此已过半月,病人信任的痴情不改,而我却因而更益不安。夜不能寐,苦思冥想,突然想到朱丹溪曾谓“半夜嗽多者,多属肾虚火浮”。该患咳发于半夜,干咳而微烦,颧红而唇干,舌偏红少苔,六脉细数,完全可确认为“肾虚火浮”之证。治当滋肾纳气,以敛浮僭之火,斧底抽薪,而求肺润咳平。《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前治之无效,盖因于此。而细思集滋肾纳气,息敛浮火,复又润肺止咳诸功于一身之药,首推五味子。乃借用治喘证之都气丸,重用方中之五味子。服药两剂,症大减,不再半夜起床,服完6剂,咳嗽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