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昨天讲了草书的质感,维知今天要带大家继续了解草书的运动感。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过一段名言,“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段所说明的“违”与“和”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规律,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草书线条以及线条和线条的组合也同样要符合这一美的规则。 书法中线的多样式,主要是指用笔过程中运用提按、顿挫、轻重、徐疾所产生的线的浓淡、干湿、粗细、方圆、涩润、畅滞等效果。在一张草书作品中一定要合理地将这些变化运用进去,这是因为“多样性为美所必具”的。例如,“万岁枯藤”的雄劲苍老线条是美的,但如果从开始第一笔直到结束,都使用同一种笔法墨法贯穿到底将会使图面呆板僵死,再美的线条也不会美了。所以纵观古今草书名帖无不是将各种变化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而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体现着对比、强化的效果。 书法学习 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就是说为使润线更有血骨感,一定要用“燥”线与之对比方显出润的本色。“浓”和“枯”是对立的,将“浓”、“枯”的线条同时运用时,则会使浓者更浓,枯者更枯。因为任何事物总是相对的,总有一个参照系数,“浓”是相对“枯”而言的,同样方圆、粗细、轻重、徐疾也合于这个原理。再说,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同样是希望多样性的,谁也不愿去看同一张毫无变化的面孔重复出现。但是对于“违”来说,也绝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味地“违”下去,而是要在“不违”的基础上变化的,这样才符合美的形式规律,也就是说多样要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多样。对草书的要求则是“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书法学习 我们说草书具有音乐的素质,音乐总有自己作品的基调、主旋律,草书也是如此,每一幅作品总有自己的用笔基调,无论是雄伟还是飘逸,是流畅还是挣扎,总有自己的情感基础,总是在此情感基础的波动上产生节奏韵律,制约着线条的轻重、疾缓、浓淡、干湿。因此草书作品中,绝不能为求变而变,而应根据自然的节奏运动进行各种变化。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那将是形式的堆砌,虽然好像是变化万千,实则是杂乱无章的,并无生命感和美感可言。因此,变化是在整体风格基调上的变化,是艺术多种样式统一中的变化。 那么什么是草书线条的运动感,草书线条无一笔是静止的,总是灵动活泼地表现作者情感的,这正是草书线条的特征。所谓“行云流水”也好,“急雨旋风”也好,“风趋电疾”也好,都在说明草书线条的这一特征。这一特征的表现,是草书作品书写的时间顺序性和留在纸面的空间效果所带来的。 书法学习 草书书写是受情绪制约的,因为草书线条是载情性很强的徒手线。徒手线受情绪的制约性很大,随着情绪的不同,线条的各种运动表象也不同。同时,草书书写中的情绪往往又是多变的,因此留在纸面上的痕迹就会呈现出各种运动轨迹。吕凤子在《中国画法研究》中写道:“据我的经验,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这说明了情绪和线条运动的关系。而实际上,愉快的程度不同,愉快因人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反之不愉快也是如此。可见情绪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当然运动的痕迹也是这样,所以成功的草书线条是真实的情绪记录,所表现的是自然的起伏跌荡。不成功的草书线条则是僵硬的,没能如实地记录情绪的跌荡,成为“死蛇”。 书法学习 草书线条的运动性和质感中的活力性,实际上是相依存的。活力性、生命感的表现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活力性依靠运动性来体现,而线的运动性又一定要以活、厚的质感作为其前提。因而对草书线条的运动要求是建立在质感之上的,它是佳质线条的表现方法。如果线条本身不美,即使具有一定的运动性,也是不美的线条运动。咱们昨天上篇内容也详细讲了草书线条的质感,可以再仔细看看。 好了,咱们明天继续聊草书。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 对于草书运动感的展现 ,你有什么更好的见解呢?一起来说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