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田家炳基金会官网发布了一条讣告,著名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享年99岁。 你可能并不知道田家炳是谁,但你一定知道“田家炳中学”。 在中国,有160多所中学名叫“田家炳”,这些学校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村,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这些学校之所以被冠上“田家炳”的名字,是因为它们都是田家炳先生出资捐助的。 不仅仅是中学,田家炳先生还资助了80多所大学、30多所小学,另外,还有1650多所学校图书馆以及30所医院。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能出资做这么多慈善、修这么多学校医院图书馆的人,一定……很有钱吧? 要说有钱,田家炳先生确实有钱。 他18岁的时候去越南推销瓷土,后来又转战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他迁居香港成立了田氏化工城,这家化工城后来成为香港“人造革”领域数一数二的巨头。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田家炳先生就已经身价过亿,成为香港知名富翁。 但也就在那时,田家炳先生将生意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们,而自己开始专心做慈善。 但你说他没钱,他也没钱。 随着上世纪末金融危机爆发,田家炳先生的事业和投资受到极大影响,为了继续做慈善,田家炳先生决定将自己居住的豪宅卖出。 当时,田家炳先生一家在香港有一栋价值过亿的豪宅。金融危机时期,田家企业和基金会收入收到影响,为了实现自己的捐助承诺,田家炳先生将这栋自己住了38年的豪宅卖掉。 买这栋房子的也是田家炳先生的好友,因为知道田先生要用卖房子的钱捐助学校,这位好友主动在房子估价的基础上多给了400万,也当是支持田先生的教育事业。 卖掉房子后,田先生一家住进出租屋,在一次采访中,田先生直呼自己变成“无壳的蜗牛”。 但在当时,他想的只是:拿到了5000多万,又可以捐20多所学校。 为了捐款,这不是田先生最后一次买房,2005年,他曾将自己13万平米、24层高的田氏广场售出,所得3亿港币全部捐给了学校。 2003年,他还曾从银行贷款600多万港币,同样全部捐给了学校。 除了资助学校,田家炳先生还捐资修筑了不少桥梁,其中,100米以上的大桥有5座,但更多的是100米以下的小桥。 另外,作为香港人造革巨头,田先生还在大陆建了几座皮革工厂,为大陆带来先进的皮革技术和许多就业机会。 在田先生的一生中,他已捐出了近10亿资产做慈善,而这其中80%以上都用在和教育相关的领域。 为什么是教育? 这和田老的身世有关。 田老本出身于书香世家,但16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接过了养家的重担。年轻时没能好好读书成了田老的遗憾, 田老在一次采访中说,因为自己没受过多少教育,资助教育在他眼里,是“回报率”最高的事情。 他口中的“回报”不是经济上的,也不是名誉上的,而是他内心的满足: “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他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为更多人创造出受教育的条件,他不是老师,但桃李天下。 田家炳先生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田先生直言,在所有荣誉中,他最喜欢的,是那颗用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田家炳星。 “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 现在,做慈善的人不少,但真心做慈善的人不多。 有些人把慈善当做完善自己“人设”的手段,好在粉丝眼里有个健康向上的形象。 有些人把慈善作为噱头,成为衡量自己工作的KPI。 还有些人,慈善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做的话就遭千夫所指。 在吵闹中,还有人记得慈善最本初的意义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同时取悦自己。 正如田老说的那样,他捐学校“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 田家炳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那颗田家炳星依然在天上璀璨。 这可能就是那句“有的人死了,但他还还活着”的最好诠释。 但对于田先生来说,无论金钱、荣誉、甚至那颗闪烁在天上的星星,可能都不如出现在某所田家炳中学里的田老先生塑像下的这几束小白花,让他更觉得满足。 图片来自知乎用户@钦心者 |
|
来自: 殷觅轩 > 《思想言论科普脑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