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三)

 浙派园林 2019-03-07

三、叠山理水

       中国园林审美中,山景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而作为自然山水微缩版的传统私家园林,在营造过程中,叠山置石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无园不石,无园不山”,通过巧妙的叠山置石,在私家园林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咫尺之间表达山林之美,从而达到李渔所说“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效果。

       浙派传统私家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有湖石、黄石、石笋等。杭州地区的私家园林大多喜欢通过山水营造来模拟“飞来峰”和“西湖”。南宋不少园林有通过垒石作飘逸之势,象征“飞来峰”,凿池引水,象征“西湖”。例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八中记载:“高庙雅爱湖山之胜,于宫中凿一池沼,引水注入,叠石为山,以像飞来峰之景”,而《南宋古迹考》卷下《宗阳宫》记载此峰“高余丈”,可见规模不大,但也有诗歌展现山景之趣味:“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苍润神所开”,“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岩万壑藏云烟。上有峥嵘倚空之翠壁,下有潺潺漱玉之飞泉”,“圣心仁智情幽闲,壶中天地非人间。蓬莱方丈渺空阔,岂若坐对三神仙”,假山的高妙之处就是在方丈的空间中引入了蓬莱阔大境界。由此可以看到“壶中天地”和园林营造技巧的发展关系。另在南园中“阅古堂”边有一块奇石从山顶坠下,与旁边的一石相承接,清人称为“飞来石”;杨府的云洞园、卢园的“花港观鱼”、甘园的“湖曲园”、阅古堂内玛瑙池、后乐园的“西湖一曲”等等都在园林内或引注泉流,或为池塘,或为挂天飞瀑,从而使得园林更具湖山之美。

       以胡雪岩故居内芝园的大假山为例,有人盛赞它是“擘飞来峰之一支,似狮子林之缩本”。在日本出版的《胡雪岩外传》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王府尹芝在设计时构思和创意的过程。最初园主人对假山的设计并不满意,尹芝来到之后也是穷尽心思,最后借住云林寺,每日上山探寻,最终绘成了假山的图样。芝园中的大假山在叠山研究上很少有人关注,在早期园林研究中鲜见。2001年胡雪岩故居经过修复重新对外开放后,芝园大假山得到了重视。大假山通面宽35.5m,正立面朝北,分别自东而西筑叠“滴翠”、“颦黛”、“皱青”和“悬碧”4个相通的人工大溶洞,洞内有高有低,四通八达。4个洞以滴翠为最高,像是龙的嘴。洞内峭石立四壁,壁面镶嵌保存了多块王阳明等名家法帖。洞内水池一半露天,水从前后山顶流落。在滴翠洞西侧有洞口和小径,小径与水池相接处用湖石砌叠三级踏道。夏天炎热时,可从此处走下冲凉、嬉水。西侧最尽端是悬碧洞,进洞不多几步,可见一井。井的上方有“云路”两字,向左拐是弯弯曲曲全用假山石叠砌的长长洞穴通道,犹如岩石做成的长廊。整座假山有5m多高,假山上有花草树木和建筑,蔚为壮观。

       浙江自古水系比较发达,私家园林也多建置在“水月洞天”之上,此类情况在汉代、六朝中就有出现,到南宋时期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华津洞,宋时赵翼王园中层叠巧石为之者,曲引流泉灌之,水石奇胜”,便是对自然山石特点的利用;而云洞园记载“杨和王别业也,培土为洞,屈曲通行,图画云气,其旁有丽春台,青石为坡,不斵磩齿。春时,令丽人歌舞为戏,得上坡者受赏”,是洞与石坡的结合;也有相反的砌石为洞并与土坡结合的例子:“松磴盘屈,草莽间有石洞,堆砌工致巉岩”;还有用洞来映衬水泉、建筑的,“其洞前四望,林峦耸秀,岩石笋峙,洞虚窈,涵如渊泉,味且清甜可掬”。

       此外,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为理水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兴以来,名园闲馆,多在西湖”,吴自牧曰:“杭郡系南渡驻跸于此,地倚山林,抱江湖,多有溪潭涧浦,缭绕郡境,实难描其佳处。”此外,早在南宋的绘画中,就有造园者能熟练把水体由山湖之中引入园中,再和各类建筑、植物融合一体。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就描绘了当时私家园林内的水景。南宋时期,临安的“大内”后苑以及德寿宫后苑都有十余亩的水池,叫“龙池”,或称“小西湖”,种植千叶白荷花,湖上有万岁桥,皆汉白玉砌成。

       水池的做法,除一些大型自然山水园,如绍兴的东湖和沈园,或是依托西湖风景区的私家园林外,较常见的做法是“方池”,在郭庄和芝园中都有出现。“方池”造园手法,在宋以后的浙派传统私家园林中,也有出现,如绍兴的青藤书屋,“藤下天池,方十尺,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额曰:天汉分源”,取名“天池”。方池面积约5.5m2,紧靠屋正中,周边有古朴精致的石栏杆,近北横卧石梁,池中有一石柱,下抵池底,上承屋基,上书四字“砥柱中流”。另外,杭州的于谦故居也有一方形水池,长约12m,宽约5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