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代人笔下的诺曼底战役

 amlcaroline 2019-03-07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登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打响。从此,代号“D日”的这一天镀上了不朽的光辉。8月25日巴黎解放,标志着诺曼底战役正式结束。在八十多天的战斗中,德军损失的人员和装备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战役使西方盟国成功开辟第二战场,德国从此陷入两面作战,加速了欧战的结束,整个世界的前进轨迹从此发生深刻转折。
  诺曼底战役迄今已过去了三代人的时间,曾经有难以计数的记者、作家、历史学家尝试向世人讲述诺曼底,挖掘那场改变二战进程的战役中波澜壮阔的故事,由此题材演绎出来的许多著作成为战争史和影史上的经典。
  战场上的记者与文豪
  D日当天上午,号称“最伟大战地记者”的罗伯特・卡帕时年31岁,跟着一群美军登上代号“奥马哈”的海滩,这是盟军死伤最惨重的滩头阵地,日落时将有1200名美军死在这片不超过1.5公里的小海滩上,第一拨上岸的人中90%殒命疆场。卡帕跟随的是幸运的第二攻击波,生还几率大了很多。
  面对血流漂橹的惨状,久经沙场的卡帕也震惊不已,弹雨中,他蜷缩在一辆烧焦的坦克后面,从防水油布中拿出康泰时相机,拍下了二战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组照片。
  1947年,卡帕写下讲述自己二战经历的回忆录《失焦》,卡帕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卡帕大概得了些与其私交甚笃的“老爸”海明威的真传,不但善于抓拍照片,还善于讲故事,他的回忆录写得风趣幽默,不过评论界认为存在一些小说家的笔法,不能全当“史实”来看。事实上,海明威本人在D日当天也到了诺曼底,但他不太走运,没能如愿冲上滩头。
  二战爆发时,一战老兵、“迷茫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虽已年届四旬,但锐气丝毫不减。1944年,海明威作为《柯里尔》杂志特派记者赶赴欧洲。军方认为,不能让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坛巨匠受一点损伤,严令他只能观战,不许参加登陆。D日,在离滩头不远处一艘登陆舰上,海明威悻悻然目睹了登陆过程。
  虽然没能冒着炮火冲上滩头,但接下来,充满冒险精神的海明威绝不会满足于观战。他很快纠集起一群法国人组成游击队,并自任头领。卡帕写道,海明威“夹着苹果白兰地,军用夹克里塞着手榴弹,还煞有其事地配着汤姆森冲锋枪”,这帮“非正规军”模仿着海明威熊一般的走路姿势,嘴里吐出一个个短句。在人们眼中,他们简直就是一帮狂热崇拜海明威的“匪徒”。
  1944年8月盟军打到塞纳河畔,海明威和他的游击队员们主动为法国的勒克莱尔将军进军巴黎的部队收集情报,并随军冲进了巴黎。据说解放当天,海明威带着两卡车游击队员来到著名的丽兹饭店,他一口气给手下的游击队员们点了73杯马丁尼酒,并和同伴们喝了汤,吃了奶油菠菜,外加草莓利口酒和“巴黎之花”香槟。
  餐后,服务生在账单上附了维希政府的消费税,并解释“这是法律规定”。海明威对此怒吼道:“为解放法兰西,为尊重你们民族,我可以付出成千上万,但对维希政权,我一个子儿也不掏!”大文豪在巴黎解放日的故事,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1947年,因为战时的英勇表现,海明威被授予“铜星勋章”,只有参加了火线战斗的军人,才能获得这种勋章。
  遗憾的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海明威虽然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诺曼底战役,但战后除了一些写给杂志的通讯作品外,没有留下什么传世佳作。
  经典之作《最长一日》
  和海明威一起去过诺曼底的战地记者中,不乏沃尔特・克朗凯特、埃里克・赛瓦赖德、霍华德・史密斯等新闻史上闪光的名字,但因描写诺曼底而享誉世界的,却是一位此前默默无闻的爱尔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
  瑞恩1920年出生在都柏林。从1941年到1945年为《每日电讯报》工作,采访过诺曼底战场,并随军打入德国本土,欧战结束后,他还赶到远东报道了大战在东方的最终落幕。
  战后,瑞恩历时十年写了讲述D日故事的《最长一日》。为写好这本书,曾经亲历过这段历史的瑞恩,不但查阅大量档案资料、走访众多盟军官兵和法国民众,为了全面反映参战各方,他还曾别出心裁地在德国250家报刊上打广告,寻找诺曼底战役的幸存者。
  最终,光是德国的幸存者,他就采访了700位。此书在1959年发表后风行于世,被认为是当年最好的一本介绍诺曼底战役的通俗类作品,先后再版27次,总发行量1600万册。此后,瑞恩还发表过描写柏林战役的《最后一役》和盟军空降荷兰的《遥远的桥》。
  1962年,《最长一日》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搬上银幕。该片制作成本800万美元,成为打破投资纪录的黑白电影(直到1993年,这个纪录才被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刷新)。电影忠实于原著,以客观公正地刻画各交战国国民性格而著称,这部云集了众多巨星、全景展现D日的电影,成了影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瑞恩去世三年后的1977年,《遥远的桥》也被搬上了银幕。
  从诺曼底到《兄弟连》
  《最长一日》虽然获得广泛赞誉,但在专业人士眼中却有不同看法。当年还在读历史学博士的史蒂芬・安布罗斯看了瑞恩的书后,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好。
  二战结束那年,安布罗斯才9岁。1960年,他在新奥尔良大学开始任教,因撰写西点军校校史,获得卸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赏识。在28岁那年,他被艾森豪威尔指定为自己撰写传记。这位年轻的历史学家由此获得世界性声誉。
  安布罗斯长期担任新奥尔良大学的艾森豪威尔中心主任,这里不但保存有这位前总统、盟军统帅的全部个人文件,还一直致力于向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的各国幸存者们搜集口述史材料、文字回忆和战时信件。这使安布罗斯掌握和利用第一手素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经几十年积累,在诺曼底登陆50周年之际,安布罗斯终于出版了自己诠释D日的巨著《D日――1944年6月6日:二战的高潮》,这本书推出后被认为是该领域最权威的著作。安布罗斯因此被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聘为历史顾问,参与制作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该片也是继《最长一日》之后,影史上另一讲述诺曼底故事的巅峰,影片开头30分钟对滩头血战的逼真描写,让全世界电影观众们第一次领略到战场上真实血腥的感觉。
  这次成功的合作,使安布罗斯写于1992年的纪实作品《兄弟连》,也被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注意到。2001年,这本讲述一支美军空降兵连队从诺曼底登陆到欧战结束真实经历的书,被改编成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迷你电视系列剧,此剧风行一时,并摘得金球奖、艾美奖等众多奖项。次年,安布罗斯因癌症去世。
  超越前人的新世纪作家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隔阂逐渐消退,随着东欧国家开放档案和西方国家将诸多材料解密,很多原本雪藏于铁幕后的历史、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团,比如争议多年的苏德秘密议定书、卡廷惨案等历史资料大白于天下。二战史研究相比于过去40年,有了爆发式进展。当代的作者们在利用历史素材方面,有着前辈们难以企及的便利,即便是安布罗斯发表于20年前的巨著,在今天看来,也不免过时了,存在一些囿于时代的局限和不足。
  随着《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等热播影视剧的影响,新世纪里从未经历过世界大战战火的人们,对早已散去硝烟多年的二战依然兴趣盎然,这也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二战著作。如安东尼・比弗、马克斯・黑斯廷斯等史学家的二战作品畅销于世。在这些作品里,里克・阿特金森的《黎明的炮声:从诺曼底登陆到第三帝国覆灭》,是最新一部描写诺曼底的重磅著作。作者历经14年心血,终于在2013年出版了这本书。
  新生代作者阿特金森本人也是二战的产物――1952年,他出生于驻德国慕尼黑的美国占领军军营中。阿特金森长期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和军事栏目编辑,先后三次获普利策新闻和历史奖项,在军事历史领域享有声誉。在书中,他恰如其分地指出,自己能写出这本书,是因为站在了从弗雷斯特・波格到安布罗斯、约翰・基根和安东尼・比弗等几代前辈历史学家的肩头。
  阿特金森可以说为通俗二战史读物树立了新的标杆。在书中,他描写了上至运筹帷幄的统帅,下到芸芸众生的故事。全书在史料的严谨性和生动有趣的可读性上做到了完美兼顾。为了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既有引人入胜的名人轶事,如运筹帷幄的统帅和将军们以及诸如罗伯特・卡帕和海明威这种名人的二战故事,也有通过摘录众多无名战士所留下的日记、家书和口述史,记录下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战场上的悲欢离合。
  同时,作为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阿特金森在讲故事的同时,还认真梳理了翔实可靠的数据,罗列种种坚实的史学论据,揭示出盟国赢得战争的奥秘――动员庞大的物质资源并高效地组织、调动、利用各种物资和人力为战争服务,从而在高强度全面战争中,压垮了工业能量远逊于盟国的轴心国。比如,书中给出这样一组数字:德国和美国工业能量差距的核心,表现在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上。从1942年到1945年,德国共生产2300万吨石油,同期美国则是6亿吨。
  在记录了大量战争的光荣与丑恶、壮烈与卑鄙之后,对于战争的价值和意义,阿特金森也以新一代人的价值观为解剖刀,做了深刻剖析。他写道,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荣耀可言,战争可以把人性的丑恶推向极致,同时也发人深省,即使以天空为纸,海水为墨,也无法记述那深沉的苦难以及带着血水与污点的荣誉。战争所承载的一切――高贵、邪恶、无可估量的伤痛,将会引领我们一路向前,直到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