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视频 懂爱、变美、会赚钱 新时代女主生活观 良心国剧《都挺好》火了,一天要霸占好几次热搜。 抱着追热点的心态,范儿姐看了两集,然后根本停不下俩,熬夜一口气撸完了最新更新的9集。 故事围绕一家五口展开。 故事的女主人公,姚晨扮演的苏明玉,在家里排行老三。因为是女孩,从小被重男轻女的妈妈歧视。 两个哥哥可以在早晨喝到牛奶,她只能喝米粥。 饭桌上,明明有5人份的鸡腿,母亲只给两个哥哥夹鸡腿。 老大想出国留学,家里没钱,母亲就卖房子,老二结婚,母亲卖房子给他买婚房。而老三,连买个参考资料的钱都要不到! 这一切,性格懦弱的父亲都看在眼里,但是敢怒不敢言。他不偏袒两个儿子,却也没帮明玉说过一句话。 在这样一个极度缺爱的家庭里长大,明玉几乎没有感受过温暖。导致她长大后,和家人摩擦不断。 范儿姐想起小时候,自己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差点被送人。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 即使现在长大成人,但是原生家庭的经历,始终影响着我。 这种来自家庭的忽视,成为很多人经历的第一次人生创伤,没有明显的伤口,却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那个被牺牲的孩子 后来都怎么样了? 剧中的苏明兰,因为母亲的重男轻女,最终和母亲恩断义绝。 高三的时候,她本想冲刺考清华,但母亲却执意让她去一个普通的师范类院校,因为上那个学校不用花钱。 在得知母亲卖房给二哥结婚买新房后,忍无可忍的苏明玉和母亲据理力争,母亲却说出这样一番话:
苏明玉彻底寒心,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也没有花过家里的一分钱。 成年后的明玉,成为了一家销售公司的总经理,事业有成,人生圆满。 但是原生家庭的经历,还是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同事眼里,她心狠手辣,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多年的合作伙伴因裁员问题向她求情,她连眼睛都不眨。 在家人眼中,她也是冷漠的:母亲去世前,她几乎不和家里来往,母亲去世后,她没在人前流过一滴眼泪。 然而看起来最无情,她却是三个孩子中照顾父母最多的那一个:
虽然表面强硬,但她其实十分渴望被爱: 被哥哥责骂「你不配做苏家的人」,表面上若无其事,随后将车停在路边,一个人无声痛哭。 似乎总是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孩子,往往会成长为最懂事的那个孩子。 《真相吧!花花世界》里,小S无意中透漏,自己对三个女儿的爱是不平等的。自己对大女儿和小女儿的关注,要远远多于二女儿。 但是这个不受疼爱、「只是一块肉」的二女儿,却是三个女儿中最贴心、最孝顺的一位。 也许因为从小缺爱,所以他们拼命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竭力讨好,换取父母片刻的回应。 而等他们长大后,这种讨好的性格将一直延续下去,讨好的对象变成了同学、同事、男朋友…… 范儿姐看过一部韩剧《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作为大女儿,剧中的 尹真儿听话又懂事,但母亲却整天忽视她,围着小儿子嘘寒问暖。 她为了讨好母亲,抓住母亲认可的「金龟婿」,在与男友相处的时候也是一味顺从,与男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猜测男友的口味,害怕男友不满;就连面对职场性骚扰,她也选择逆来顺受。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孩子在本该‘率真自我’的童年时期,被迫放弃成为自己,生命能量无法用于正常的成长,过多地消耗在了应付他人上,这种痛苦极为深刻。」 那个被忽视的孩子,需要通过「顺从」来克服「被抛弃的恐惧」。这种顺从在长大后,会演变成一种复杂的「讨好型人格」。 父母的偏心 是一种本能和常态 从明兰身上,很多出生在多胎家庭的观众,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或许我们得承认,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父母的偏心无可避免。 根据《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研究显示,75%的母亲承认自己和某一个孩子更亲近。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作为家中的老二,总是被忽视:
作为二女儿的德善自然觉得委屈,觉得自己不应该受到这样不公的待遇,于是在姐姐生日那天她爆发了,把她的委屈都说了出来。 几天后,在她生日的那天,爸爸出乎意料地为德善送上一个蛋糕。他跟德善道歉,怪自己没有那么顾及周全,他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不可能做得完美!特别是对于孩子,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小S曾在节目里透露,自己在生了二胎之后,担心大女儿吃醋,为了照顾到大女儿的心情,落到二女儿身上的关注度更是少之又少。 后来小女儿的姗姗来迟,又成功燃起了小S对婴儿的爱,相较于二女儿,小女儿得到的关注多上许多。 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天下的父母,本能地会特别疼爱家里弱小无能的那一个。 多子女的家庭中,无论是身体上,经济上,精力上,父母总会自己比较出,相对弱的那个,然后谁弱就帮谁,谁强就不管谁,甚至还会要求,让有优势的那个孩子,也去帮弱小的那一个孩子。 这是父母心中的公平和本能。 尊重孩子的感受 而不是一味批判和指责 也许,父母不可能做到绝对公正,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家长长期偏爱一个孩子,忽视另一个孩子的理由。 之前范儿姐看《少年说》。 一个姐姐站在阳台上,红着眼睛对父亲说:「爸爸,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台下的父亲听完,没有安慰、反省。 他只是严肃地摆出「孔融让梨」的故事: 「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你比她大6岁,这个道理还需要爸爸说吗?」 女孩委屈地掉眼泪,一边问:「明明每次都是她做错了,为什么让我道歉?」 父亲依然不为所动,「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听到这段对话,台下的另一个女孩默默扯着袖角擦去眼泪。 周围的同学说,这女孩也有个调皮的弟弟。有时弟弟发起脾气来,对她拳打脚踢。 女孩不敢吭声,更不敢还手。她害怕爸爸斥责。 范儿姐看了既心疼又愤怒,心疼的是孩子的懂事,能够在父亲面前袒露自己的心迹。 愤怒的是,很多家长不但不理解孩子的感受,还以一套「你不懂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批评、教育孩子! 让孩子受到伤害的,从来都是父母的位置,和父母的批判。 作为家长,我们很难做到不偏爱,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和孩子平等地站在一起! 看见孩子当下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至于那些在忽视中长大,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 范儿姐很喜欢《都挺好》中的一句台词——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没谁就该大度体谅,毕竟,有些痛注定要伴随一生。 东野圭吾说那样: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然后和明兰一样,把小时候遭遇的种种不公,转化成前进的力量。 也可以选择原谅。学会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也包括在成长过程,受到的伤害,那些深深浅浅的不公平。 毕竟,比起在抱怨和不甘中浪费精力,不如把时间花在取悦自己上! 你的身边有没有偏心的父母? 欢迎在留言区跟范儿姐分享 范儿姐准备了40本女性成长必读的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