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识婺源李坑村,入住“伴溪居”,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3-07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江西婺源县城12公里。

走进“李坑”古村,迎面是一硕大的石牌坊,上书“李坑”二字。一片田野上,小溪蜿蜒而过,溪边几株古树簇拥着一造型古朴阁楼,村口一棵数人合抱的大樟树,枝叶繁茂,小溪从村里蜿蜒而来,一幅古意人文田园画面,让人怦然心动。

初识婺源李坑村,入住“伴溪居”,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电话联络预先定好的民宿,回话立等出来接,几分钟后见一个头不高,一脸质朴的中年村民走了过来,上前问来,果然是那民宿老板。随客栈老板沿着溪边石板小径走进李坑村,村庄被群山环抱,小溪穿村而过,徽派古民居宅院伴溪而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缓缓展延开来。

“伴溪居”,这个三层徽派建筑民宿在我们前方出现了。不同于其他民居紧临小溪而建,“伴溪居”临小溪有一方小院子,溪上搭一简易木板桥连接,临溪长杆挂了一串大红灯笼,小院里石桌、石椅与花木相映,这间民宿的位置、风格造型,相对很是醒目。

初识婺源李坑村,入住“伴溪居”,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我们入住的二楼客房不大,简单的旅馆必备电器,木质家具,简朴整洁。一面墙的旧式栗色木格大玻璃窗,古色古香,窗口正对临街小溪进户木板桥。

一楼客厅里的几张围桌有游客在围聚用餐了,酒菜香气袭来,顿觉饥肠咕噜,找地坐下招呼客栈老板快快上菜。不一会儿饭菜就端上桌来。浓郁的徽派乡村菜,其中清焖荷包鲤是本地有名美食,据说清朝时期曾贵为供品,用当地产的一公斤左右荷包红鲤鱼留鳞烹焖,尝来肉嫩鲜美,令人印象深刻。

酒酣饭饱后四处打量,客厅中堂有靠墙八仙桌,桌上摆满了钟表、瓷瓶、插花装饰之类的,似曾相识,想想儿时家里客厅条桌上也是这样的摆设,不同的那插花是自家买来纸张颜料,家人一起动手扎制的。看着这些场景,恍惚间像回到了从前,小时侯住的那大院里过年时那热闹、喜庆情景。怀旧是我们永恒的情愫,过去的时光,模糊又熟悉的记忆,是那样美好。

供桌上方墙上挂一硕大红双喜条幅,后来在村里多处农家都有见中堂墙上挂着大双喜条幅,大概这是本地特有一直保留喜气习俗吧。条幅上方靠天花板山墙上贴了一排花花绿绿的,仔细看些是外国国旗。客栈老板自豪地告诉大家:客栈里住过哪个国家的游客,就在山墙上贴上哪个国家的国旗。这个客栈老板看来倔朴,其实不简单。

一个桶状的物件引起我们的好奇,像倒置的木桶,下边装了铁盆装碳火。看似比普通火盘就上边多了些木板格象个镂空木桶,细究冬天生火可以供多人取暖,也可以一人坐在火塘上,小棉布瘩一围挺保温,夏天坐在上边透风透气,应是很凉爽的。后在李坑发现家家户户都有这个家伙什,村民们坐在上边靠着围墙晒太阳、聊天,还可以烤馍烤红薯。据说,这一带女孩子结婚出嫁,家里都有准备这样的火塘做嫁妆。

餐后沿溪边石板小道向村里走去,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河的两岸,傍水徽派古老民居,粉墙黛瓦、徽派民居特色马头墙层叠错致。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沟通两岸,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颇有江南水乡韵味。

初识婺源李坑村,入住“伴溪居”,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天渐昏黄,山村里人家早早点上了那马头墙及屋檐下悬挂着各式的红灯笼,朦胧山色、山竹摇曳、古舫小船、灯光水色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绚丽多彩,别有一番意境。青石板的古道,在一串串大红灯笼映照下闪烁着幽亮的光泽。隆冬季节非旅游旺季,李坑景区游人不多,没有了喧闹的游客,村民回归了宁静的生活,大红灯笼辉映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家家户户门窗透出黄色灯光,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初识婺源李坑村,入住“伴溪居”,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