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世宦家族由繁华到没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十多个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展示才华、释放热情、实现抱负、追逐爱情,阳光明媚,天高地阔。 当然,世界不是理想国,光明灿烂之下,隐藏着污垢、奸诈、恶毒。邢夫人的贪婪,王夫人的昏噩,贾政的道学,贾珍的放荡,以及众多小人物,如马道婆的无孔不入,贾芸舅舅“不是人”的卜世仁的冷血,夏金桂的无事生非……不一而足。 然而这些,虽然丑恶,还算是世情常态。要说“毛骨悚然”,不能从一句、一段、一个事件来看,而必须前后联系,结合起来看。 贾府的主子,都没有太大出息。家族的荣耀,除了祖荫之外,多半是维系在皇妃元春身上。但是读者很可能没有注意到,从开篇直到第十五回,除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个外人之外,贾府阖家上下,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到过元春一句! 元春出场,集中在十六、十七两回,也就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封妃与省亲。从此之后,她再没有直接出场,却处处都有她的影子:清虚观打醮的盛事,王夫人没有参加,是“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元宵节众人做灯谜,也是借着“元春有兴”;贾芸求职行贿,是考虑给元春送节礼“采买香料药饵”;宝玉探春过生日,都有元春送“玩器”礼物;而探春抽到了“得贵婿”的花签,更是毫不意外地让人联想到元春也是妃子…… 元春不能参加这些家庭享乐的场面。她的存在,却给这些场面添加了最富贵最华丽的背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十五回之前,为什么贾府上下没有一个人提到过她?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元春是在第十六回被封为妃子的。封妃的旨意直接下达给贾政。然而贾政受命觐见时,“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从“极爱孙女”的贾母,到现任官职赦、政、珍、琏,再到“情状有如母子”的贾宝玉,没有一个人猜到元春晋升的可能性。 元春从女史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重大的晋升。按照常理而言,这样的晋升,不会是当权者的一时兴起,多少总会有些预兆。贾府中人如果关心元春,留意她的消息,怎么可能事先对此一无所知? 元春的晋升之路,当然不是普通男女的一见钟情,一定充满挣扎、奋斗、努力,终于获得当权者的垂青,进而得以封为妃子。这一定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被贾府集体忽略了。 元春虽然嫁入深宫,但毕竟近在同城。和她形成对照的,是贾府的另一个女儿(不是同辈),远在扬州的贾敏。贾敏虽死,她的女儿却受到贾母派人不远千里的迎接。为什么反差这样大?除了情节的需要,也在于她们的身份差别:元春在十六回之前,只是低级女官,贾敏是探花、御史林如海的夫人。 后文写孙绍祖虽非良配,却无人能阻止迎春的出嫁;探春志远才高,难以摆脱远嫁的阴影。这些不幸,其实在前文都有预示了。贾府女儿的娇养尊贵,只是在一定条件之下。如果需要,牺牲她们也是毫不犹豫的。更悲摧的是,当她们为家族作出牺牲之后,如果没有赢得尊贵和荣耀,连家人、父母,也会忽略你、忘记你。 只有当你足够出色,家人才会时时想着你、记着你,哪怕只是为沾你的光。 看到这里,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