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立春、雨水、惊蛰,下一个就是春分。“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较为生动的一个,“蛰”本作动词,在此代指蛰伏冬藏的虫子。 提到“惊蛰”,就会想到小时候在三月里见过的闪电雷鸣和绵绵细雨。在北京,一整个春天也下不了几场雨,更别说打雷,生活在这里,是很难体会到“惊蛰”这个词背后所包含的画面和韵味的。 1 雷声惊醒了冬眠的虫子,万物开始复苏,春耕开始,春天真正地来了。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惊蛰”作为节气,不仅能指导农事,还有助于古籍防虫。 年前修改《七里香丨藏书辟蠹的香草》一文,古人护书防虫用的植物“芸草”,经考证是豆科的辟汗草,当时很好奇,现在人们还用它来保护古籍吗?于是给一个国家级的古籍馆打电话咨询此事。电话拨过去,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接的。得知我的“来意”后,她很惊讶,毕竟,很少有读者会问这样的问题。然后,她兴奋地告诉我,前不久她们刚给一批入库的古籍放过药,并不是什么草,而是樟脑丸,一般在每年的惊蛰前后投放,那时正是虫子萌动的时候。用“惊蛰”指导古籍的防虫,真是妙极! 樟脑晶体 图① 此外,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国家级图书馆的古籍保护,用的竟然是极为普通的樟脑丸!樟脑丸分天然樟脑丸、合成樟脑丸两种。合成樟脑丸是光滑的白色晶体,价格要便宜许多,所以市面上买到的多是合成的,小时候母亲买来放在衣柜里防虫防霉的白色药丸,就是它了。合成樟脑丸含有萘或者对二氯苯,对二氯苯有毒,婴幼儿的衣物忌用。 天然的樟脑是从樟树里提取的,之所以称之为“脑”,大概因为它是植物的精华,例如大名鼎鼎的名贵药材兼香料——“龙脑”,就是由龙脑香科植物的树脂提炼而成的结晶[1]。那么樟脑是如何提取的呢?得先说说樟树。 我们常说的樟树是樟科、樟属下的常绿乔木,樟科下有许多经济植物,例如我们熟悉的月桂、楠、鳄梨等。“樟树”其实包括好多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西南地区。 在湖北江城,樟树又名香樟,是常见的行道树,江边小镇上的老街,路两旁都是枝叶茂盛的香樟,在有些年头的校园里,浓荫密布的樟树寻常可见。樟树的花很小很不起眼,但花开的时候香飘满城。有一年五一回家,刚下火车,就闻到那熟悉的香樟味,那样的味道和金秋的丹桂一样,在北方的城市是闻不到的,它们的名字叫家乡。 2 众多樟树中,樟和黄樟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二者是化工和医药的重要原料。樟,其拉丁名Cinnamomum camphora 中的加种词 camphora ,与英文单词中的“樟脑”拼法相同。《本草纲目》中就载有“樟脑”:“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白色如雪,樟树脂膏也……他处虽有樟木,不解取脑。”书中也记载了“取脑”之法: 胡演升《炼方》云∶煎樟脑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锅煎之,柳木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即滤去滓,倾汁入瓦盆内。经宿,自然结成块也。 此外还有“炼樟脑法”,过程讲究,大致是以铜盆盛樟脑,其中掺入陈壁土,土上放薄荷,覆之以盆,黄泥封固,文火慢烤,樟脑蒸发升于上盆,如此得到的结晶体,可以充当“片脑”[2],片脑即龙脑。樟树的根、枝、叶皆可提取樟脑和樟脑油,但不同的部位效果是不一样的:“樟树的根部木材的油脑含量最高,茎部次之,枝条又次之,叶部最低。”[3]所以上文说的“樟木新者切片”,选用的可能是樟树的根部和茎干。 现代樟脑提取工艺 图② 3 回想那天,在电话里,那位工作人员除了告诉我在惊蛰时下樟脑外,还热情地向我描述了具体的步骤:先得把樟脑得放入小盒子,小盒子上都有小孔,以便于挥发,这样做也不会污染书籍;然后再放入书柜中,书柜最好锁起来;此外樟脑容易挥发,需要一年一换。最后,她又补充说,其实樟脑只是辅助作用,古籍防虫,关键不在药,而在于控制温度和湿度。 原来如此!我猜,是不是将温度和湿度一直控制在惊蛰之前的水平,虫子就能一直处于冬眠状态了?对于这样的倾囊相授,我已十分感动。平日在商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常怀警惕,精神都是绷着的。而图书馆,尤其是古籍馆,那里是另一个世界,浸染于其中人,自然也不一样。 (日)岩崎灌园(1786-1842)《本草图谱》中的樟 硕士期间,我曾在北海边上的古籍馆里呆过好几个寒暑。每日进门前需存包,我对存包的那位阿姨印象深刻,她总是笑脸相迎,像迎接一位客人那样热情,说您来啦!对我这样的晚辈,她用的是“您”。有时候隔了一个学期才去,她还记得我,说:“哎,好久没见了。”偶尔我们会聊上几句,她知道我在为写论文整理古籍,我知道她有一个三岁的外孙女,她还借过我一根铅笔,说留着用吧,不必还了。所以,那天电话那边的古籍馆老师,一下让我想到那位存包的那位阿姨,论文写完后我再未去过,不知她是否还在。 再回到樟树,虽然它的用处不少,但在传统文化中,樟树却并不知名,《诗经》、《楚辞》中均不见樟树,在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木部”中,樟树(豫章)位于松、柏、槐、桑、榆、桐、杨柳、桂、杉、枫之后,名气皆不如前十种乔木,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得另写一篇文章了。 [1] 赵静,陈誩主编:《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与辨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第136页:“龙脑香,系植物龙脑香树脂经加工提炼成的结晶,简称龙脑。因其结晶形似梅花瓣,色泽如玉而光润,故又称梅花冰片或梅花片脑、冰片脑,简称梅花脑、梅片、片脑。本品清香纯正,为冰片中之上品。主产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等地,我国广东、广西虽有出产,但产量极少,较为难得。现临床所用大多以樟脑、松节油等为原料的化学合成品,有浓烈的樟脑味,品质较真龙脑香相差甚远。”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樟脑》:“又炼樟脑法∶用铜盆,以陈壁土为粉糁之,却糁樟脑一重,又糁壁土,如此四五重。以薄荷安土上,再用一盆覆之,黄泥封固,于火上款款炙之。须以意度之,不可太过,不及。勿令走气。候冷取出,则脑皆升于上盆,如此升两三次,可充片脑也。” [3] 焦启源:《芳香植物及其利用 (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第85页。 图① 由邱鈺鋒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ndex.php?curid=36693961 图② From https://image./ecobito/cabinet/page01/03421818/kusu100805.jpg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 美术馆公共教育志愿者 / 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