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节气为什么要养生!

 醉牛988 2019-03-08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二导读】

又到小满,您的手机里,又收到不少节气养生的微信吧?小二不才,今天一直思考一个问题,24节气的时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终竟发生着什么?为什么要在节气里更注重养生?人要养生,那植物和动物要不要养生呢?

小满时节,草木开始繁茂,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这个时候的景色,没有冬春的萧瑟,没有夏日的肆意,一切都处于略施粉黛,小小满足的状态,别有韵味。

当我们每天忙碌着,只能从天气冷热的变化,和路边几棵可怜的小树来感知自然的变化时,在城市之外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小草、种子、虫子、小鸟、小兽们,却如此贴近季节的更替,与自然的基因合为一体。而有些草木会被端上餐桌,成为人类的食物,将自然的变化也带进我们的身体。

我们常常说节气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为什么节气会对人产生影响呢?其实,世界上所有生命,包括人在内,都在顺应节气,发生着变化,节气,就是一个个转折的节点。

当节气的变化影响着自然万物生长、变化、发展的时候,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如同我们需要呼吸空气、需要喝水、需要吃东西。当空气雾霾,所谓的PM2.5增加的时候,会引起呼吸道的众多疾病,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然而有更多极其细小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世界、改变我们,但是,城市里的人们,却大多对此一无所知。

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动植物每天的生长变化,叫做“物候学”,源自三千年前的中国,如今已经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因为地球的生态系统问题越来越多。今天小二要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一位清华博士后,对《黄帝内经》中医物候学的研究。

今天的只言片语,可能没办法了解中医物候学的全貌,但是有心人见微知著吧。篇幅有限,先分享前半年的十二个节气,后半年的呢,立秋之后再一同学习。

傍晚回家,伙伴们要记得看看家门口那棵树上的叶子有没有变得不一样哦~

══════我是分割线(*^__^*)══════

本文作者:杨玉环。清华大学的博士后,“中医疫病预测”课题组成员。)

二十四节气——地球随太阳的律动节奏

把六气分配到春、夏、秋、冬四时,共得二十四节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节,风气主令;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节,火气主令;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节,热气主令;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节,湿气主令;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节,燥气主令;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节,寒气主令。

二十四节气是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产物,因此,古书所载的物候,也只限于黄河中下游的见闻。

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有东南西北之分,有山岳、平原之别,有滨海大陆之异,但多有一共同特征:因时而异。因此,引发物候变化的“老天爷”因素多有其共性。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

【立春】10℃,春天的分界线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每年2 月4 日或5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即为“立春”时节。

古代的“四立”,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的是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但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立春第一候——“东风解冻”,与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基本一致,但作为全国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因此,“立”的具体气候意义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5 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作为冬、春季的划分,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明显存在差异。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展开。

【雨水】青色在萌动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公历2 月18 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30°,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达了两层涵义: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至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长,以及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公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冬末春初流行病的发生。

【惊蛰】春雷惊醒了冬眠中的动物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每年3 月4 日~ 7 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春天便进入了惊蛰时节。此时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春雷萌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

【春分】太阳运行到黄经0°,“火气”开始主令

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春分时节,火气始令。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以外,全国各地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此时太阳运行已到黄经0°,昼夜平分,白天黑夜各12 小时。江南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而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仍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清明】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个时节,白桐花开,喜阴的田鼠全都回到了地下的洞里,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到了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谷雨】谷得雨而生

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戴任降于桑。

每年4 月19 日~ 21 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此时通常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极大。适量的雨水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也有利于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但雨水过量或严重的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立夏】物至此皆假大也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夏,假也,物至此皆假大也。”在这一节气,首先可听到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45°,但若按现代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的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 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小满】籽粒开始灌浆,还未大满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小满节气之时,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一些喜阴的、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之下渐渐枯死。这时太阳运行到黄经60°,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称为“小满”。

此时宜抓紧麦田的虫害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发生分枝)。小满节气之后,人们确实关注气象问题,它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发生的时候,人们宜向自然学习“未病先防”的意识,从增强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

【芒种】有芒作物成熟,下地最为忙碌

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的季节,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农民朋友忙着播种,下地最为繁忙。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即每年的6月5 日左右。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的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的反舌鸟,却因为感应到阴气而停止了鸣叫。

【夏至】太阳最高,却非最热

一候鹿角解(鹿,阳兽,其角得阴气而解),二候蜩(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半夏,一种中药,夏天之半,“阳极阴生”之时生长)。

每年6 月21 日或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太阳角度最高,却不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积蓄,尚未达到最高峰。俗话说,“热在三伏”,暑热天气以夏至和立秋作为基点计算,大约在七月中旬和八月中旬之间,那时我国各地平均气温渐渐达到一年的最高峰。

【小暑】风中带着热浪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挚(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活动)。

小暑时节,大地不再有一丝凉意,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即每年的7 月7 日或8 日之间。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7 月和8 月,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0% 以上;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

但在华南东部,却常因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多以连晴高温天气为主,进入伏旱期。华北、东北地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频发,容易造成自然灾害,须注意预防。

【大暑】气温过高,生长反受抑制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的正常表现,但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受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华南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形成对大春作物良好的气候条件;而华南东部的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前期多注意蓄水,还可根据华南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采取改进作物栽培等措施,以趋利避害。

(源自:《中医人沙龙(第8辑):古中医绝学专号》)

══════我是分割线(*^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