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夏商踪迹

 哲齐66 2019-03-08

​0.2“夏商踪迹”序厅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夏商踪迹》展厅!很多人都听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父传子,家天下”的国家——夏。山西南部自古有“夏墟”之称,夏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灿若繁星。“东下冯遗址”的发现,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继夏而起的商朝,开启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国家体制更加完备,文明程度更高。山西南部发现有商代早期青铜重器和完整城池,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战略要地。


夏商时期,山西中西部吕梁山一线属于戎狄各部族“方国”领域。这些方国与华夏民族长期交往,深受影响,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地域特色。

山西夏时期重要遗存分布地图

山西目前发现夏时期遗存260多处,以晋南和晋中形成两个文化中心,晋南的夏时期遗存文化面貌与河南二里头文化相近,但自身特点又很明显,以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我们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山西中部的夏时期遗存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以太原东太堡遗址和太谷白燕遗址为代表,我们称为东太堡文化。


夏县东下冯遗址是山西最著名的夏时期遗存。位于涑水河支流青龙河的上游,面积约25万平米。通过多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房屋、水井、陶窑和墓葬等文化遗存,并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这几件青铜箭镞的发现向我们证明了在距今约4000年的夏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东下冯遗址正处于古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内,对研究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件文物出土于东下冯遗址,造型别致,上半部分为炊具甑,下部为炊具鬲,二者结合之后成为一件新的器具“甗”。甗中部有箅子支撑,使用时,下部盛水,外部加火受热,箅子中放置食物。据考证,此件陶器用途与现代的蒸锅相似。


灰陶绳纹卵腹三足瓮

这件灰陶绳纹卵腹三足瓮,又称“蛋形瓮”,1956年在太原市光社村出土。这种器型是由中原地区的尖底瓶与北方河套地区土著文化的蛋形瓮相结合而产生新器型。由于它着地平稳,存放物品时还能通风防潮,因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山西居民有很长时间都在使用它。


饕餮纹圆鼎    二鼎均出土于平陆前庄

这件饕餮纹圆鼎,立耳圆拱形,深腹,圜底,空心柱状足。其中一耳与一足呈一直线,腹上部饰一周简单的饕餮纹带,无地纹。足饰饕餮纹。这是前庄村发现的一批青铜器中的一件,整体造型壮硕古朴,纹饰简洁,具有商代早期的典型特征。是山西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铜器。从铜鼎底部残留的烟炱痕和位于黄河北岸分析,当为“祭河”之物。


这件乳钉纹方鼎,圆拱形耳,口沿外折,方唇,沿面平直。腹部直壁平底成方形,四周饰带状乳钉纹,上部夹饰带状饕餮纹。鼎足上粗下细,足上部饰饕餮纹。此方鼎由多范分体铸造,工艺较为粗糙,富有原始性,具有商代前期青铜方鼎的特征。


鼎,是古代的炊煮或是盛食的器具。进入青铜时代后,鼎开始成为标志身份等级的一种主要礼器。这两件鼎是山西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形体最大的商代青铜器,体型厚重,纹饰简率,表现出一种庄重与威严。四足的方鼎几乎都见于祭祀等重大场合,三足圆鼎则使用范围较广。这很可能和青铜器铸造难度有关,四足鼎保证平稳难度更大。

寝孳方鼎

这件商代的寝孳方鼎,出土于曲沃县曲村西周墓地。从青铜铭文分析,它是商王康丁赏赐侄子寝孳的铜鼎,用于祭祀寝孳的父亲禀辛。出土于西周的墓葬中,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墓主人对这件方鼎十分喜爱,或者显示了商代艺术对西周的影响?


云雷地乳钉纹瓿

云雷地乳钉纹瓿是盛放酒水的器具,造型浑厚敦实,纹饰精美,属商代晚期风格。周身以细密的云纹、雷纹打底,腹部一周装饰有凸起的乳钉纹,肩部有三只兽首。云雷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整件器物纹饰繁而不乱,层次感强,铸造细腻,体现了商代发达的青铜铸造工艺,以及对边远地区的影响。


兽形觥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指盛酒器,筹指行酒令。这件宛若蹲兽的“兽形觥”,20世纪后期出土于灵石县旌介村一座商代贵族墓中。兽形觥以雷纹为地,三层花纹交错装饰,立体感极强。兽首形象怪异,浓眉大眼、张口露齿,表情狞厉,应当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形象;首尾间有一条“S”形缝隙,器盖可向上打开;尾部浮雕羊头,并自然形成器物的手柄;臀部有两耳竖起的兽面。兽形觥周身出现多处动物纹饰及造型,显示出商代绝伦的青铜艺术魅力,既具有商代晚期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因素,是山西商代方国文化的代表器物。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

这件兽面纹龙首提梁卣于1959年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村。卣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人用来祭奠祖先和神灵的酒器,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这件提梁卣,整体器形椭圆而扁,扁条形提梁两端作龙首形,装饰有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蝉纹等组成倒置兽面纹,圈足饰一周云雷纹。有趣的是,造型中的兽面是上下颠倒进行铸造的。


云纹铃觚

这件云纹铃觚是商代时的酒器。喇叭口,细长腹,束腰,高圈足。圈足饰一周细小目雷纹组成的饕餮纹。足内顶上系一铜铃,觚动则叮当有声,是一件非常有北方草原特色的青铜器。



鸮卣

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卣是一种盛酒器。这件鸮卣于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造型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上为双鸮首,腹作双鸮身,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构思精妙。整件器物雄浑大气,凛然威武,又不失可爱。鸮卣不仅是一件实用酒器,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由于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而获得“最萌文物”的称号。


龙形觥

这件造型奇特的龙形觥,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整体好似一艘停泊在水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是一件盛酒器。前端为龙首,龇牙咧嘴为流口。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腹部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亦称扬子鳄,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据此,有研究者大胆推测,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沼泽纵横,气候湿润,适于鳄鱼生存。这是一件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目前尚没有见到与之相似的器型,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雷纹爵、夔纹斝

“商人好酒”,商周时期,酒文化发达,根据不同场合及使用功能的区别,出现了不同的酒器,分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挹酒器等。我们面前的这个展柜展示的就是商代的各种酒器。


爵是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銴,口上有两柱,下有三个高足。青铜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


斝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它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中期。



凤首笄形器、人首笄形器

凤首笄形器于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人首笄形器于1959年忻州市连寺沟出土。笄形器是贵族使用的发簪,用来束发。它们分别是以凤首、人首为造型设计,简约流畅,为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由于古代男女都蓄发,因此这些美丽的笄形器不光是女性的首饰。

蛇首编柄斗

斗作敛口鼓腹平底罐形,底一侧伸出扁平长柄。柄首镂雕二蛇戏蛙,斗腹饰云雷纹地饕餮纹。此种器物又可以称之为“瓒”,是一种挹注器。这件蛇首扁柄斗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属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

铁刃铜钺

时至商代晚期,商统治区周边的小方国与商为敌。烽烟四起、战事频繁的时代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形状各异的兵器。我们来看这件铁刃铜钺,通体铁锈斑斓,刃部尤多。经化验,钺身各部位含铁量不同,其中刃部含量为8.02℅。它的铁刃是用陨铁锻打镶嵌而成的,这是我国目前最早使用陨铁的实例之一。


铜贝

根据资料和考古发现,夏商时货币就已产生,天然海贝由于自身的特点而被赋予了货币的职能,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今天,我们使用的许多关于财物的文字都是以“贝”为部首的。商朝作为货币使用的贝,是产于海里的一种水生动物。这类贝产于远海,不容易获得,故作为原始货币或装饰品使用。铜贝是仿造海贝的样子铸造的,由于没有文字,古钱学家称为“无文铜贝”。 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的109枚商代铜贝,可以说是中国铜铸币的开始。大家看这几枚外形规整,大小均匀的铜贝,中间为直型的齿槽,约重8克。保德铜贝制作精美,它使作为实物货币的贝有了质的飞跃。

金珥形饰

繁荣的奴隶制经济下,商王朝创造了更多、更精美的装饰品、歌舞乐器等奢侈品供贵族享用。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运用锤揲之法,而且商代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副金珥形饰不仅造型大方,还使用了绿松石做点缀,反映了商代女性的审美。




                  夏商踪迹·结语


夏商踪迹展厅,通过夏商两代中原王朝及北方方国文化在山西的遗存,展现出晋南即为夏文化的焦点地区,也是商王朝的经略之地。而中西部独具特色的方国文化更使夏商历史变得丰富多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