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3-08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鸟瞰张氏宗祠外景。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重建的张氏“七叶千秋”门楼。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出于都县城,往北走45公里就进入银坑镇境内,驻足于车水马龙的319国道边,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竹篙寨,再沿着通村的水泥马路弯曲前行,不久便进入文化底蕴深厚的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平安村。

走进平安村,感触最深的是村里古树、古迹成群成片,红色印迹比比皆是……行走其间,一棵棵树龄千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一栋栋青砖黛瓦、木刻雕花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一排排斑驳的古墙默默地诉说着村子的古老久远与沧桑。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关于村名的由来,张氏族谱这样记载:“自南宋淳祐间众族而居于此,初名佛婆里,今改为长兴里,当年岳武穆曾驻兵于村,因设巡检建属于吾祠右侧,初名为平头司,今为兴仁司。”“明堂端正,逆水来朝,文峰文阁,拱立不抱,大河绕于前,三面群山环绕,如若仙境,数百年来风俗纯美,即称为平溪。”如今,村名已改为平安,寓意着平安之村。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平安古村樟树特别多,河流上下、村庄内外,大大小小的古樟树有1200余棵。在村口的一棵古樟树前,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滨向记者介绍,这棵古樟树需十几个人才能合围,小时候他还在树洞里乘过凉呢!“几年前,因为火灾,古树被烧了几天几夜,但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村里老人都说是古树的‘坚强’换来了村里人如今的幸福生活。”他笑眯眯地说。

平安古村属同姓聚居,系张氏一族。在村委会,张小滨一边翻着族谱,一边向记者介绍,相传,明朝末期,从外地迁徙到这里的张姓先族特别好客,人丁也非常兴旺,久而久之,外姓人认定是因为樟树的原因,全部外迁走了,只留下张姓族人。现在,“张”和“樟”为谐音是大家较为认可的说法。可想而知,古樟树和这里的人们是有着多么密不可分的联系。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进入平安村,便可见36座紧密相连的大小祠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1.6平方公里的村落内。“村里有29座祠堂始建于明朝末期,历史久远。”在主宗祠“崇仁堂”前,记者见到了76岁的该村老党支部书记张家卫,他告诉记者,这些古祠堂大多为青砖、灰瓦和“穿斗抬梁式”木构架结构。硬山顶,马头墙,并围绕天井,以柱承梁,支撑整个屋面,使整个建筑高大牢固,内部厅堂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大门上饰各种人物、花草纹砖雕和灰雕,独具特色的屋檐设计是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

从主祠堂门口向左走,行走至出口张氏“七叶千秋”门楼,踏着鹅卵石铺就的古街,街旁“余庆号”等有的古商铺至今还保留着原样,多为石块和黄泥砌成。虽然短短的几百米古街繁华已远去,人迹稀少的古街却见证着当年平安族人的勤劳和富裕,让人浮想联篇,沉浸于岁月的遐想。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据历史记载,在苏区时期,平安村还是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扎地,中共胜利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驻扎地和中央后方保管处所在地。86岁高龄的村民张家摇不由地跟记者攀谈起来。他说,平安村不仅保留了集中连片的古祠堂、传统民居、古商业街及商铺,苏区革命战争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就有276人,在长征途中牺牲的有156人。

探访中国传统古村落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客家古村韵悠

近年来,平安村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并时刻按照先辈留下的族训,立下族规,对村内古建筑进行限拆和保护,在古树的周围围起栅栏,严禁村民破坏及故意损坏。如今,一条条通组公路贯穿全村,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当地政府也专门召开会议和拨付专款对古村进行修缮,每年到了春节,张氏村民延续至今600多年的客家春祭活动热闹非凡,“古”“红”和客家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照耀着这个平安、繁荣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