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妇女节到女王节,这届“3·8”到底经历了什么?

 好寓 2019-03-08

你还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变成了“女王节”吗?

(图片来自网络)

似乎就在不知不觉间,每到3月8日,大街小巷就开始了女王vs女神的pk战,在无数吸睛的优惠信息之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妇女”这个名词的身影。

对于这个现象,各家持各家之言。有人认为这是商家的“阴谋”,有人将其定义为女权的进步,更有人表明了鲜明的反对观点,认为这恰恰是平权的大后退。

然而,在采访了身边一些女性朋友之后我们发现,比起商家们用什么称呼,她们似乎更关心今天下午放不放假。

经济独立的同时,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试图借着节日促销获取利润的某些商家或许还没有看清这点。

“女人的钱是最好赚的。”自古以来,这句话便被无数商家奉为圭臬。女性爱美的天性为商家开辟了无数意想不到的“战场”,并在这里赚得盆丰钵满。

随着时代的变化,填满商家腰包的钱不再仅仅来自于男性,越来越多的女性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爱她就购了”等标语逐渐缺乏消费转化性,被女性消费者嫌弃到底。或许正是基于此,女王节等说法在短短几年内全面占领了市场。

比起等着别人来爱,女性们开始学会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你值得拥有。”、“等王子给城堡?我自己造。”、“属于女人的数字,不是年龄,而是故事。”等slogan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交网络广为人知。

从中不难看出,经济独立的同时,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

拒绝标签与头衔,我们生而骄傲

相当一部分女性对于妇女节的称谓变化不甚在意。

“从前我不觉得‘妇女’是贬义,现在我也不认为‘女王’这个词是褒扬。”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急着去迎接客户的王姐穿着高跟鞋走得健步如飞,“就算把这个节日改成叫‘女娲节’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也不可能像女娲一样补个天后就在家待业养老。“

刚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的Linda也认为纠结这件事没什么意义。拒绝了父母让她考个公务员,赶紧结婚的要求后,Linda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京。意外在租住的公寓中认识了各种各样、来自各地的朋友后,她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才是最“应该”的事情。“别用什么标签和头衔定义我们啦,我们活得挺好的。”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认同是最高的赞扬。愿每一个姑娘,无论在什么年龄、什么情况下,都能尽情展现自己自由的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