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在深闺人未识——“阳陵美女特刊”

 許學仁 2019-03-08

阳陵美女绽风华,养在展厅少人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女神来了

这一件美丽的侍女俑,她眼含微笑,双手拢起隐于宽大的袖口中,呈拱手半遮面跽坐状。她出土于汉阳陵陪葬墓园,泥塑的服饰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服饰制度,普及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女俑娇美的面容和优雅的形态,则是中华礼仪文化重要的见证。

她的名字叫“姗姗”,取自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美女真多啊,她也不枉多让,看她白皙的皮肤、柳叶眉、丹凤眼、高鼻梁、樱桃小嘴鹅蛋脸,美吧~~另外,她还有件鲜艳的紫色深衣呢。

汉紫是一种目前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1992年美国颜料科学家对在中国汉代器物上竟发现同种颜料感到很惊讶,遂命名为“汉紫”以示纪念。

尽忠职守,跽坐在这里两千多年,看标准的手型,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下,在拿什么东西呢?你们猜……

她们的坐姿都是跽坐“跽”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在一些古代书籍中频频出现:

跽,长跪也。从足,忌声。――《说文

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项王按刃而跽曰:“客何为者?”《 史记·项羽本纪》

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明·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

另外,有关“跽”的词汇有:跽受(跪受);跽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跽跗(屈膝跪倒);跽拜(跪拜);跽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

她们也是礼仪的代表,身着四重深衣,屈膝、含胸,双手拢于宽大的袖筒内,端庄肃穆,这是汉代宫廷里宫女“肃立”的站立形象。

据西汉贾谊的《新书》记载,最正规的站姿叫做“经立”,经立时,要挺胸抬头,臂如抱鼓,这种站姿便于在重要场合行礼叩拜。

还有她呢,看她高挑的身材,曼妙的舞姿,唰~只见她右臂上扬,左臂向内自然弯曲,动作舒缓而典雅,仿佛正随着音乐节拍舞动着。汉代在大型庆祝和宴饮场合中,乐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欢乐喜庆的效果。

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

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

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害羞⁄(⁄ ⁄·⁄ω⁄·⁄ ⁄)⁄她们不想出来,因为她们的衣服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消散了,要衣服~~

别看啦,看她的秀发吧!

她的发型是垂髻。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称垂髻。在汉代妇女中很流行这种发式,也为历代沿用。髻式随社会风俗易化有所改变。如汉代妇女梳的垂髻发团是在背后,明代则已梳在颈后或脑后。梳这种发式的对象,由青年妇女逐渐转到老年妇女,清朝末年,俗称'疙瘩鬏'。 现在农村的一些老年妇女,仍有梳这种垂髻的。


们是一种朴素的美,没有上面的小姐姐华丽的色彩,们恭恭敬敬,尽职尽责的为主人们服务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