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太极斜行拗步的精髓

 kumusi 2019-03-08


陈鑫是陈氏太极拳第8代传人,曾上过战场,是一代武林高手,深入研究太极拳理法,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是陈式太极拳理法的顶峰,无出其右者者。小编作为洪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喜欢陈鑫的这本书,也经常解读其精要之处给拳友。本节就来解析一下它的斜行拗步精要及内劲修炼。

斜行者......左二步,右一步,连三步,斜而行也拗步者,左足西南,右足东北,右手西北,左手东南,手与足扭一势,左右手足不同方

陈氏太极斜行拗步的精髓,洪式太极传人解读的很透彻,值得收藏

斜行拗步

精髓1.本势身法最难画图以纸上,图画未易绘其扭转之形,而况形其内劲乎?内劲绕左手先倒转肱,虽背势劲亦自肘缠于指肚,前合右手倒转一圈。

解析:陈鑫当年的绘画功底不强,画出来那么复杂的身法,确实难为他了,更难的是如何用图画出内劲。也可以说内劲是画不出的。洪均生公讲:缠丝劲即内劲。即使是动作很小的缠丝劲也是周身配合出来的,所以很难画出来,老师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讲出来,学生也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练出来。陈鑫这里讲的“内劲绕左手先倒转肱,虽背势劲亦自肘缠于指肚”,就指明了缠丝劲是由肘缠于指肚,这是一部分缠丝劲的路线。千万不要以为手上的缠法就是绕转手腕,这会让你的腕关节痛苦不堪人体有那么多肌肉组织和骨骼,控制配合的严丝合缝,非常不容易

精髓2.本势身法虽变,而上下四旁骨节自相照应,与全体之开合,一以中气贯之,自然全体上下一气流通。形体虽变而义理不变,此所谓异而同也。

解析:“上下四旁骨节自相照应”,即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外三合;“一以中气贯之,自然全体上下一气流通”,即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外三合保证了动作的圆润性,不至于有凸凹之处和不平之处,不至于发劲有断续之处,从而让中气上下贯通达到内三合。“形体虽变而义理不变”,这就是常说的练拳要练拳理,要按拳理练拳,动作千变万化,但理法却是不变的

精髓3. 右手伸开,四指相依,勿令散。大指势不能依住大指二节,亦与食指微依合,则上下一齐合住。盖两手各做各工,非左手运毕而后右手方起

解析:“四指相依,勿令散”,当手伸开的时候,各手指一定不能分散开来,这是陈鑫特别强调的。很多练陈式的人为了增强手上的力量或者气感,特意将五指撑开,这是不对的,会减弱手的灵敏性。陈鑫接着说的“大指势不能依住大指二节,亦与食指微依合”,就是大拇指不能与食指并拢,虎口依然与其它指缝直接的距离一样,微微合住就好。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整个手不能只是微合就算完事了,各指头要依次错开,手掌亦随之略有转动,这样整个手掌形成螺旋形与久练太极的人握手,会发现其手上软弱无骨,这种手螺旋缠的练法,就其中一个原因。

陈氏太极斜行拗步的精髓,洪式太极传人解读的很透彻,值得收藏

洪公缠法

精髓4. 为风,手运如风之迅;为工,手妙于应敌,为多白眼,手在后而心则顾之。亦如手之能视物,来即知,不视犹视,非徒以白眼傲物,实则应敌有余也。

解析:陈鑫这段话,是八卦和易理来解说拳之用法的,我们且不管八卦之论,仅以用法内涵论之。“手运如风之迅”形容手的动作很快,但有的地方陈鑫又写“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正是体现了用与练的时候动作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体现了练拳时的“快慢相间”。“手妙于应敌,为多白眼,手在后而心则顾之”,其实说的就是面对多个敌方的时候,余光要能照顾的到其它人,手不管在何处,都要能控制的到、“体察”得到。如果练的不熟练,拳打出去不受控制,会出现抖动不停、发力点不对等诸多情况。“如手之能视物,来即知,不视犹视”,仍是在解释前一句话,手的感知灵敏,就会如果长了眼睛一样,即使不看对方,也仍能以各种声音和空气压力来判断对方的来势。这一点,几乎无人能做到了。

精髓5.右足在东北,为震;震为雷,击人如疾雷之不及掩耳;为健,右足之力极健。为黔喙,足之蹬人如鸟嘴啄物,以有骨力也

解析:陈鑫这段话,也是八卦和易理来解说拳之用法的。“击人如疾雷之不及掩耳”,体现了太极拳的疾与快,快让对方反应不过来。也有人说太极拳的是“以慢打快”的,实际是空想出来的,或者是与自己的徒弟实验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对抗检验。“足之蹬人如鸟嘴啄物,以有骨力也”,足蹬、踢的时候,就像啄木鸟啄木头那样快而有力,现在无人提这样的说法了。所谓骨力,可以体会一下以前脚掌去踢树,力量不反弹,可以渗进去的感觉,这种合力可以称为骨力。我认为这段话应深入到内心,并练到成为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