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审题,不仅要审显性要求,更要特别注意隐性要求。但大多数同学一般能注意到显性要求,而对于隐性要求则容易忽略或重视不够。 如果借用闻一多先生讲到格律诗的特点时打的一个比方:“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仿写句子也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题目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特别是隐性要求。 总的来说,仿写题的隐性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01 须符合例句之间构成的逻辑关系 仿写的句子有时必须符合例句之间构成的逻辑关系。给定的材料与仿写内容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仿写句子与材料可能构成对比关系,可能构成类比关系,也可能构成总分关系或者递进关系。 【例】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 ,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横线前面的句子中“一汪水塘”与“海洋”形成对比,前者极小,而后者极大,但从“一汪水塘”却能发现“海洋的气息”——也就是能够小中见大。这是在仿写中必须注意的第一点。其次,仿写的句子必须采用“每一……里,都有……”的格式。其三,仿写句与“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与共同构成表示并列关系的排比句。这三个分句构成的复句又同“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这一结句(结句暗示了整段文句的蕴涵)构成总分关系——先分后总。 以上三点,就是解答此题的隐性要求。 【参考例句】每一片树林里,都有森林的奥秘;每一块绿地里,都有草原的生机。 02 仿写句子有时必须采用例句的写作方法 【例】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橡皮:一点一点牺牲自己,时刻修正别人的错误。 此题例句对仿写在写法上作了规定——应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选择的表述对象,无论是“橡皮”“圆规”,还是“直尺”,表述时,既要符合该事物自身的特点,又要蕴含人世的哲理。例如,可以这样作答: 【参考例句】圆规: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为的是把事办得圆满。 【参考例句】直尺:不追求曲折离奇的经历,始终保持正直的品性和不变的方向。 有些仿写题,题干中并没有要求仿写句子须用什么修辞手法,但所给例句已暗含这种修辞手法,这也是仿写时的一个隐性要求。 【例】仿照下面例句中画线部分另造一个句子。 要求:(1)句式与画线的句子相同;(2)要生动地阐明本体;(3)至少写出两句,每句字数不超出8个字。 例句: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白云离开了天空; 人生离开了友爱,就像 , 。 紧扣本题和喻体地相似点,同时又能对第一句作形象阐述,这就是隐性要求。 【参考例句】(1)庄稼离开了雨露,婴儿离开了乳汁; (2)树木离开了沃土,鱼儿离开了湖泊; 03 须注意在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规定 仿写句子还必须注意在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规定 【例】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要求:(1)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 (2)运用比喻。 (3)句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这道题看起来是相当容易的,题目要求也明确而具体,但在实际训练中出现了很多失误,关键就在于有些同学只注意到了显性要求,而没有很好地注意隐性要求。这道题中的要求(1)、(2)、(3)是显性要求,但是隐性要求不可忽视,需要仔细分析。 细细分析起来,例句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合乎显性要求,而且还有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要求。 例句中的三个喻体“古松”“盆景”和“小草”都属于植物类,即都属于同一类的。三个喻体同一类事物,在同一标准下,才便于比较。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答案①我不是浩瀚无边的大海,也不是光彩夺目的珊瑚,而是蔚蓝天空中的一朵白云——为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些点缀。 答案②我不是搏击长空的雄鹰,也不是栖息于檐下的麻雀,而是祖国大花园中的一只蜜蜂——为勤劳的人们酿造一份甘甜。 答案①三个喻体“海洋”“珊瑚”“白云”属于不同类事物,不符合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要求。答案②三个喻体“雄鹰”“ 麻雀”“ 蜜蜂” 同属于动物类,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 04 须注意感情色彩的一致 【例】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 (1)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 (2)运用比喻。 (3)句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例句中的三个喻体各有特点。第一个喻体从感情色彩上来说是褒义的,而且又具有高大雄伟壮观等特征,但其中蕴含有难以企及的意味,喻指社会中做出非凡成就的伟人或英雄。第二个喻体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贬义,喻指社会中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人们。第三个喻体喻指能恰如其分地找准人生位置的人们,特别指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们。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答案③我不是闪耀在皇冠上的明珠,也不是光彩照人的钻石,而是宽广马路上的一粒铺路石子——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所有。 答案④我不是高悬天宇的太阳,也不是萦绕在草间的萤火,而是炉膛中的一缕火苗——为寒冷的人们送去一丝温暖。 答案③不仅完全符合显性要求,也符合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要求,三个喻体“明珠”“钻石”“铺路石”属同一类事物,而且结构形式内部也和例句相仿,但是,答案③前两个喻体“明珠”和“钻石”都是褒义词,并且两者极为近似,根本没有任何对比的意味,从这个角度说,不符合感情色彩上隐性要求。答案④除了具备答案③的优点外,前两个喻体“太阳”“萤火”构成对比关系,符合题目的隐性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