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人很少的16号地铁 梁兄约我到16号地铁终点玩大西山,我很高兴。 坐16号地铁到大西山玩,是我推荐给梁兄的。这个地方我来过几次了。 没有16号地铁的时候去过两三次大觉寺,都是在寺里边开会。那时候寺里边有北京市文物局利用过去的僧房办的一个招待所,每次去都是住在那个招待所里,吃饭到寺庙东南角的一个素餐馆,吃的有素鸡之类看起来花哨但并不怎么好吃的菜。那时候开汽车去,感觉很遥远。沿途经过颐和园、百望山、温泉、冷泉等很多有名的地方和西北旺、白家疃、周家巷等很多个村庄,过了六环路往左边一拐,就快到了。 16号地铁开通的第一天,我们一家就很兴奋的去试坐。真没想到会有这样一条地铁,直接通到过去坐汽车坐半天七拐八拐才能通到的北安河。北安河是大觉寺下边的一个大村子,村子四周都是果园。过去从大觉寺回去的时候,在大觉寺路边上会有北安河村的人卖刚采摘的鲜桃。 北安河村的位置比大觉寺靠北,地铁北安河站又在过去北安河村的东北,所以,从地铁北安河站出来以后离大觉寺还有大约三四里地的一段距离。但是,过去只是听说过的一个景点鹫峰这时候却变得近在眼前,鹫峰和大觉寺其实都是阳台山的某个局部,只是鹫峰比大觉寺更靠北一点。从地铁口出来西望,一列青色的山峦拔地而起,赫然在目,先是南北横亘,到很远的地方又转向东北,形成一个缓慢的弧形。 16号地铁北安河站出口的安置房 迎着眼前的山峰走,穿过正在拆迁的北安河村,出村西后道路开始上坡,然后穿过一条铁路和一条旅游公路,鹫峰就到了。 我已经去过两三次鹫峰,都是这样去的。 这次,我的计划还是出地铁后,步行游鹫峰,如果还有精力,就接着游大觉寺。 梁兄和我约好在北安河地铁口集合,结果他在西二旗换乘了544路公交车,544路公交车在北安河地铁口有一站。 我到的时候他和他的一个同事小林已经早到了。不过他们看起来并不着急。因为前一天刮了一天大风,我们去的那天北京的空气超级好。空气好的时候,人们的脾气会比平时好得多。 我们迈着小步轻轻地往山上走,透明的空气在我们四周晃荡。北安河村口的牌坊还在,但村里面的房子大多数都拆了,废墟上覆盖着绿色的网罩。村子虽然破破烂烂的,但我们走的村路却是干干净净的。 北安河村拆迁后种了树的地 刚过铁道,模模糊糊听到有人说“今天闭园”。到门口一看,果然大铁门关着。问票房里的大姐怎么不开了,大姐说她也不知道咋回事,上边让关就关了。 这时候最担心的是大觉寺和鹫峰一样,也“上边让关就关了”。那可就白来了。梁兄说,没事儿,这么好的空气,随便走走也挺好。 我们就顺着旅游路往大觉寺的方向“随便走走”。 突然看到“贝家花园”的标志牌,还有个箭头指向右边。我们就往箭头的方向走。没抱什么希望,怕也像鹫峰一样不开门。小心翼翼的踱过去,听见几个孩子的声音。这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也是刚才从鹫峰过来的。入口有一个白色的石碑,上面刻着“贝家花园”几个字,下面还有小字,是贝家主人的名字“让·热罗姆·奥古斯坦 贝熙业”和他的生卒年月“1872.7.9-1958.2.5”。 贝家花园门口 以前看到过贝家花园的一个宣传材料,对这个外国人和他的别墅有点印象。 北京西边的山上多富贵人家的别墅。鹫峰山脚下里就有民国时期一个大律师的别墅。 我们一边猜测着这个贝先生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一边往里走,一边走一边马上我们都确定了是法国人,因为院子里面一块牌子上写着“中法文化交流中心”。 贝熙业的别墅在山谷的深处。山谷口有不少后来修建的房子,都和贝熙业没有关系。沿着木板栈道一直往里边走,过了沟口那些所谓“保密单位”的房子,就快到了。 和一般的别墅很不一样,贝熙业的别墅是由互相不连贯的好几组建筑物构成的。先看见的是一个三层高的碉堡,建在一处高山坡上。碉堡一层的楼梯口有栅栏挡着,我们没有上到高层去。不知道碉堡当时的用处,估计是护卫家院的人们暸望用的。碉堡是用当地的石头建的。 碉堡 再往前走一阵子,就到了一处平坦的院落,说是院子,却没有围墙,只是一片平地,平地上有水盘、水池等小品,都是欧洲风格的园林作品。这处房子叫北大房,是贝熙业主要的起居用房。房子有两层,屋顶和二楼的回廊都是中式的,但室内装饰的细节和壁炉、壁灯等装置都又都是西式的。 房子里原来有关于主人的展览,我们去的时候原来的展板正拆下来堆在房子外面。看了一两块露在外面的展板,知道了一点点贝熙业的事迹。大致来说,这个贝熙业是法国人,比鲁迅早出生10多年。他是法国海军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毕业。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来中国,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当医生,后来又有各种职务,如中法大学董事,法国医院医生等等,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前,贝大夫曾经参加孙中山的会诊和治疗。后来,贝大夫还被日本人关押过。有一个展板上说贝熙业大夫曾经做过无数好事,如免费给当地村民治病等。有一个房间的墙壁上是个小展览,展览的内容是几个曾经帮助中国革命的几个外国医生的事迹,如白求恩、柯棣华等。我没有看清楚是否有贝熙业,但显然的,制作展览的人是把贝熙业大夫看做和白求恩一样的国际友人的。 北大房 在北大房的南边,我们又看到了南大房。南大房和北大房的样式差不多,但比北大房还要精致一些。老梁说,这个南大房是贝大夫用来招待客人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南大房屋子外面是一个宽大的平台,平台上摆放着藤椅和桌子,我们都坐在藤椅上休息了很长时间。从这儿可以俯瞰山下的广阔田野。当然,现在的田野里看得到的都是一片片的住宅楼。我们看着看着,就讨论起来贝大夫住在这儿的时候,山下除了庄稼就是青砖灰瓦的农舍,眼前的景色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还想起了在青岛见到的康有为故居,那是个建在海边的别墅,康有为住的时候,前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现在,别墅前边又建了很多房子,已经看不到大海了。我们想说的是,一个住所,除了房子本身,它前后左右视野范围内的景色也是很重要的。 南大房前可以俯瞰田野的平台 在南大房外边的藤椅上懒洋洋的坐了半天,我们决定去大觉寺。 我们没有走来时候的栈道,而是不由自主的走上了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只知道小道的方向是向东向南,沿着小道走到山巅的时候,可以隐约看到山下的大觉寺了。从山上下来就是来时候跨过的那条铁路。沿着铁路往南走不多远,突然就到了大觉寺。 大觉寺没有像鹫峰一样闭园,这让我们挺高兴。 我是第N次来大觉寺了,远不像过去来的时候感觉那么强烈。我就像个导游一样带着老梁他们转大觉寺。 大觉寺的树是我认为最值得一看的。刚进门左右两边的大柏树、尤其是右边的那棵大柏树是很惊人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也许有个别的柏树能和它媲美,其它地方的柏树就很少能和它比的了。看完了前院的各种树、鱼和猫,我带他们俩去看后边院里的银杏树,这里左右各有一棵巨型银杏树,尤其是右边的一棵实在是惊人。除了主干,主干四周还有丛生的小树,就像是南方的榕树。北京银杏树是很多的。寺庙里著名的银杏树也不少,比如潭柘寺、红螺寺,都有很大的银杏树。但大觉寺的这棵银杏树实在是令人难忘。 大觉寺的大柏树 从最后一座大殿出来转到后院的时候,梁兄发现了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樗树,大樗树的树冠幽雅的插入蓝色的天空。 我想赶紧带他们到南路,看大觉寺最有名的古玉兰。在参观展览的时候,展厅的服务员告诉我说,到清明节的时候玉兰就开花了。这次是看不到古玉兰开花了,但看看古玉兰树也算收获。 我们先转到玉兰院上边的一个长廊里休息,坐在这儿,后背正好朝向太阳晒着,玉兰院也就是明慧茶馆就像河南陕西的地坑院一样在我们眼前。 到这儿,大觉寺基本上就看得差不多了。时间还早,我们就在这儿坐着晒太阳聊天。我们看见什么就聊什么。下边的两株古玉兰树都包着保暖用的麻袋,老梁说这两株古树看起来也不大啊!绍兴菜馆的屋顶,梁兄说一看就是新修的,没有古建筑的沧桑。我注意到我们眼前有阳光照射的空气很干净,并没有过去在阳光里总能看到的白色的浮尘。小林就用手机查了查,说,现在污染指数是19。 晒好了太阳,我们下到院子里看古玉兰树。老梁说,近了看,这树是不小。 从玉兰院出来,就又转到了刚进来时的前院。 大觉寺给人感觉太小了,虽然满院子里的大殿大树都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 老梁发现了这里的围墙。 有墙圈着的地方人就感觉小。 和贝家花园比,这里的建筑物比贝家花园要多得多。但感觉贝家花园并不小。因为贝家花园没有墙。贝家花园的房子都散置在山野里的平地上,和山野是一体的。旅游的人们可以顺着某一条上山的小路往前走,没有任何限制。这次我们本来可以在贝家花园四周的山野里到处走走,但因为还想去大觉寺,就没有在这儿玩得更好。 老梁说,欧洲人家的房子都是这样的,没有围墙。贝大夫把房子建在这样偏僻的山林里,一定是想找到在欧洲老家的感觉。 他在德国住过好一阵子,这话大概是很有道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