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二 龙抬头

 汐钰文艺范 2019-03-08
“二月二,龙抬头”,内涵丰富。但自小最先知道的是:二月二这天,必须去理发。那时理发店条件较差,一地碎头发茬儿,一股子热沤味儿,男师傅叼着烟边抽边理,女师傅则沉着个脸发愁——也难怪,这天前来理发的人多,师傅们太累了。干一天,日偏西,再瞅瞅,靠墙还坐一溜人排队呢。

  要说二十四节气里并没有“二月二”,但其名气远非一般节气能比。这是因为,冬去春来,二月二正处“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原、江南不少地方将(已)进雨季。雨季,意味着万物由此生发,山野由此盈翠,庄稼由此成长,收获由此萌定。以古人之见,这些功劳,皆来自“龙”!中国龙!

  于是不可不敬,不可怠慢。老习俗中,这日妇女忌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挑水水桶不能碰井壁,怕伤龙头,还有的地方忌洗衣,怕伤龙皮。而“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好兆头”,又有将这一天饮食以龙取名的,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做出龙鳞状,吃龙鳞,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合炒,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叫吃龙皮。这大概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吧,共性是一个爱——前者爱得小心翼翼,不磕不碰;后者爱得热烈,都爱到肚子里去了!

  中国人过二月二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二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唐朝人把二月初二作为“迎富贵”的日子,要吃点心等“迎富贵果子”,还要踏青出游。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且看,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嫩芽,十字码头上,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好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故唐朝也将二月二称为“踏青节”。到了宋朝,又把二月二定为百花生日,称“花朝节”,宫廷民间皆赏花。

  不过,唐宋及之前“二月二”虽有活动,却尚未与“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至元时,“二月二”才明确称为“龙抬头”。在《析津志》里,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就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有前面提到的以龙体各部位命名的一些食品。百姓在这一天踏青,回家沿途采些蓬叶,放在门前拜祭。

  我插队那些年,乡村正处于贫困之中,即便如此,社员家过年时还是尽量留下点肉啊豆腐啊等等,待二月二这天吃上一顿,象征“龙抬头,好年头”;然后一家人商议如何在这一年多挣工分多分口粮,把日子过得好一些。可惜,过了这天后,饭菜里油水就很少了,便有说法:“过了二月二,馋媳妇掉眼泪儿。”还好,抹去眼泪,就见希望:二月二,大地复苏,农活儿一项接一项排队而来,为了秋天有更大的收获,此时的脚步就得加快了。

  河北梆子《大登殿》里,王宝钏唱:“猛想起二月二龙抬头,梳洗打扮上彩楼,公子王孙我不打,绣球单打平贵头。寒窑里受罪十八秋,等着等着做了皇后。”头年二月二那天早上,在电梯见邻居两年轻人戗戗要不要去理发,有个说年年理也没见发财。我说你别着急,人家王宝钏二月二扔彩球,十八年后才得回报呢。他点头说那就去理发。今年正月见我,他老远就拜年,说去年后半年生意不错,可能是二月二去理发的缘故,今年二月二一定一早儿就去理。我乐了,说:我是让你沉住气,不是说那天理了头就能发财。他也笑了,说:明白,就是图个吉利呗。

  “二月二”还是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先生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有聪明的学生说:“应该是,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在天上头,我抬头在金榜头。”先生笑说:“你行,长大你比我有出息。”热河文庙如今在这天要为幼童举行开笔礼;市内半壁山上有魁星楼,是点状元的,即将高考的学生或家长二月二也有来拜的。灵验与否另论,总之是鼓励读书、激励求知,比我们年少正该读书时不让读,都撵乡下种地强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