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官学与书院

 江山携手 2019-03-08

  清代的官学与书院

古人求学向有分别。一者偏重入仕为宦,即圣人所言“学优则仕”。另者侧重修养学问,即孟子言之“天爵”。大概可把唐代作为一个分界,之前求“天爵”者多些,之后求仕途居多。这或许与唐初开创科举并由此改变选官制度有关。此前之先秦多讲世家,两汉兴举荐,六朝重门阀。近千年间入仕为宦并不以读书多寡优劣为惟一途径。唐科举一定,无论出身名门还是寒微贫家,一考定终身。科考成为入仕为宦惟一正途,因而对世人求学颇具动力,金榜题名成为寒窗士子的最大追求。但科举制度本身并未限制妨碍致力于学术者。

求学目的不同,教学方法自有差异。以五六岁幼童蒙学为例,凡按部就班走科举仕途者,小孩儿识字由“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至“千家诗”,逐渐进入《四书》系统,然后“五经”,不过多旁及其他。而书香世家子弟,识字从《说文》入手,进而习经史百家之学,不囿于科考试帖。而此二者也不完全对立,唐宋之后重家学家训者不在少数。况且“三百千”、“千家诗”、“四子书”、“五经”均通篇饱含道德学问及育人之根本。就个体自然人而言,为学与为宦并不割裂,往往殊途同归。成就君子三立者并非个别。如明代之王守仁阳明先生,清代之阮文达(阮元)、曾文正(曾国藩)二公,均以学问、事功著于世。所以为学之道虽存差异,却并未触及根本。识家心中有数则可,见仁见智亦可。

科举制度至清代已千馀年,又二百馀年后始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科举之优劣,大概毁誉参半。或曰成也是它,败也是它。不过一项考试取士制度,跨六朝历千三百馀年且为朝野普遍接受确已十分不易。笔者以为,科举之存废并不是惟一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是替代它的制度是否具有足够优势,究竟科举与选官制度相连。倘若尚未设计出具有足够优势的选官制度,先把科举废了再说,或似显孟浪。由科举而入仕至少比门阀世袭代代相荫平等公正,更比不学无术者靠阿谀纳贿进身为宦进步透明。

清代典章制度多沿明朝旧制,明又承袭唐宋并及秦汉,所以大致格局未变。古代教育自有官学私学两类,官学即国家所办教育机构。私学即家学和乡间民办塾馆。清代的官学,京师设国学(国子监)及旗人子弟宗室学校(于景山内)。国子监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士、学录、典籍、典簿诸官,设六堂为讲学之所。六堂者自低至高为:广业、崇志、正义、诚心、修道、率性,大致修业四年。生徒多为官家勋旧、满洲贵族等,曰“监生”。监生有举人有秀才(秀才系由地方拔贡而选出之优秀者),亦有纳捐而得监生之名者。国子监是国家为监生考取进士而设立的最高教育机构。

京师之外的全国各省及府、州、县均有官学机构,称为府学、州学、县学。官学之所在曰学宫,掌管者曰学官。府学教授均由进士担任,曰“东斋”(居府学宫之东)。州、县学教授由举人任之。入官学须考试,应考者皆曰“童生”,考取者为“生员”,即秀才。考取官学俗称“进学”,又叫“入泮”(学宫大门外有泮池故名)。凡入官学之生员,公家负担食宿,故曰“廪生”。官学招考有名额限制,定额之内录取者曰“廪生”。扩招者曰“增广生”,简称“增生”。再额外录取者,附诸生员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不能录取之遗漏者曰“佾生”,可来年再考。地方官学实为考取举人之教育培训机构。考取举人之乡试三年一举,入官学之生员至少修学三年。三年成绩优异者,有“优廪生”、“优增生”、“优附生”之谓。

官学之所学科目有明令定例及书目,以科考所需之《四书》、“五经”为主,后只重《四书》。“五经”之《春秋经》只限“左氏”,《礼经》则限“礼记”。兼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官学不普及讲授经史百家之学。作文以八股试帖为正课,称“制艺”,其馀诗词歌赋为杂作。所谓八股制艺乃格式固定,按以下序列作文: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其中之“股”须句式双行,排偶对比,故又称“八比”。全篇500-700字。能作八股制艺,首尾完备,谓之“完篇”。官学以应乡试为目的,一般不作贯通百家之学。

为弥补官学学术之不足,另设有书院。中国古代无书院,宋代白鹿洞书院为首创,并以朱夫子于此讲学而享名。掌管书院者曰山长,通常由硕儒名宦担任。清代各省、府、州、县均设有书院,同时亦有私人书院。如浙江诂经书院,湖北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四川尊经书院,两广广雅书院以及岳麓书院、鹅湖书院、应天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国家对书院山长均隆重任命。省级书院山长由督抚聘请,多由名儒或本籍一二三品致休大员担任。府、州、县书院山长亦均为名师,学生有生员及童生。

书院皆有号舍,共学生住宿。书院所学科目较官学宽泛,分官课与师课。所谓官课即由官员主讲,师课则由山长主讲。省级书院上半月为官课,督抚藩臬(即总督、巡抚、藩司-布政使、臬司-按察使)轮流授课考核。下半月为师课,山长主持。府、州、县书院按月划分官课师课。

书院以学术为要务,不以科考为主要目的。研修讲学涉及经史子集,兼通义理、考据、辞章、经世致用之学。书院兴实学之风,重学问轻举业,至少学问不为科考所限。昔年之读书人以为圣贤传道授业为己任,即如宋人张横渠“四为”之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中国学术史上,清代朴学别具地位,科举官学并未掣滞学术的发展。自康乾至同光,实学流派、硕儒名家成绩斐然。其原因之一,即是书院的发达及掌院山长多尚“天爵”之古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