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乡试与会试

 江山携手 2019-03-08

考取举人谓之“乡试”,每隔三年全国各省于省会举行。考生为该省官学生员即具有秀才功名者,中式者即为举人。乡试年之八月八日入头场,八月十一日入二场,八月十四日入三场。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称“秋闱”。

乡试考场系省官学学宫,曰贡院。贡院大门叫“龙门”,大堂谓“至公堂”,系重大事项议定之处。龙门至大堂之甬道有“明远楼”。大堂之后为“衡鉴堂”,系主考与同考官办公居所。堂前墙门有垂帘,奉调负责阅卷者称“内帘”,在考场执事者称“外帘”。阅卷官及随员不得出帘外,执事官员人等一律不得入帘内。帘以内,由“内监试”负责;帘以外,由“外监试”负责,出入关防极严。

乡试每省钦放正副主考各一人。随员有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各部主事等。大省正主考皆为二三品大员,由礼部开单,进呈钦定简放。主考出京,内廷颁赐礼物四样,曰“送主考”而不称“赐”,以示礼遇优渥。正副主考按驿站计算行程,沿途乘轿,轿贴封条,于八月初抵省会。主考抵省后,督、抚迎之入闱。乡试考场,巡抚任“监临”,即总监贡院内外一切行政事。入闱之仪仗隆重威严。前有全副仪仗开道,正副主考及“监临”身着朝衣朝冠坐八人显轿,显轿无顶棚。其馀监试、同考官等乘八人或四人轿随之。比较有意思的是队列最后抬一箱盒,内装腰斩行刑铡刀一具,专为主考官犯科场大罪而备。有清一代,此铡刀曾于福建科场一用。据闻主考官舞弊被腰斩为两截,人未死之片刻,伏地用舌头连书三个“惨”字而毙。后有巡抚上奏,谏言废除此刑,但抬铡刀箱盒作为仪仗仍沿用。

巡抚之“监临”总调考场诸事。“内监试”由知府充任,管理内帘事务。“外监试”管理帘外事务。另设提调官专司考场杂务。凡由场外提供帘内所需书籍饮食等用品,均隔矮墙递入,不得有门。乡试阅卷由同考官若干并调知县担任,将所阅之优等卷荐呈主考。

考生答卷例用墨笔,称“墨卷”,交卷后加封并编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自交卷至发榜任何人不得见。为防止考生于试卷作记号或其笔迹泄露,交卷后阅卷前,专有誊录官若干把每份试卷用红笔誊写一遍,曰“朱卷”。再由专人将考生之“墨卷”与誊录官之“朱卷”详加核对,无误后始由同考官阅卷。同考官所阅试卷均为“朱卷”,即誊录官之红字卷。考生之“墨卷”于誊录后存封。同考官阅卷取中,将“朱卷”荐与主考。主考审阅而未取者,曰“出房”。录取名额已满而有遗馀者,曰“堂备”。正主考取单数名次,副主考取双数。头名谓之“解元”,必归正主考所取。二名之“亚元”,归副主考取。以此类推。

三场考毕,发榜前夕,主考、监临以下试官大员依次列坐于贡院大堂。当众拆封录取试卷并写榜。榜式横写,自第六名写起,留前五名位置空白。迨正副榜书写完毕,再填写榜首五名(谓五经魁)。所谓副榜称“半个举人”,不能进京会试。若不打算再次乡试,可往礼部备选,发外省州判等职用。乡试榜发后,各考官方人等可离开贡院,曰“出闱”。

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乡试,外放广东秋闱主考系顾璜,副主考为吴郁。当时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以春秋公羊学颇具名声,可他却屡次参加乡试不中。大学士徐桐甚恶康南海之公羊学说,曾言:“什么公羊母羊,都是乱天下之学。”顾、吴二人离京前,徐桐嘱咐道:“广东有康祖诒者(康有为名祖诒),其人文笔甚佳,而醉心公羊邪说,离经叛道,为天下之乱人。如获中式,必设法抽落更换之,使不得售,切切勿忘。”考完阅卷,副主考吴郁得一卷文字最佳,想取为头名“解元”。按例,“解元”由正主考取。吴郁与顾璜商量调换,顾不同意。诸考官共阅后商定,该卷以第六名开榜。迨拆封唱名写榜,这第六名举人竟是南海荫生康祖诒。顾、吴二人均牢记徐桐临别赠言,相互对视无语。正踌躇间,第七名弥封已拆。顾、吴皱眉心急却无计可施。二人返京告徐桐经过,徐大不满意。次年会试,康有为考中进士。徐桐虽为总裁,照样儿无可奈何。事后他只得对顾、吴二人道:“康祖诒由我选中,不敢责难二公。”

乡试中榜者即为举人。同科举人一律称主考官为“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称其馀考官为“受知师”。各封红包,纳贽行礼。

乡试举人试卷,一律解往京师礼部。礼部派员复核试卷,细查犯规作弊嫌疑。若发现问题或有人举报且查有实据,按《钦定科场条例》等律例,主考官治罪,考生革去举人,罚停三科或一刻不准会试。咸丰八年(1858)顺天府乡试发生科考大案,考生平龄“朱墨不符”(即“朱卷”与“墨卷”不符),事发。主考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柏骏,副主考左副都御使程庭桂,同考官翰林院编修蒲安三人涉案。柏骏、蒲安处斩立决,程庭桂发配充军。考生平龄卒于狱中。

乡试各省每科取举人不等,大致为一两百名。举人功名既有入仕为宦资格,例有三年一次“大挑”。由王公大臣挑选验看,“大挑”一等,分发各省任知县。二等回本省补缺。其馀可考宗室、景山官学教习或国史、实录各馆誊录等,得保举则简放外官。再有举人可捐纳郎中、主事等(非实缺)。他们一旦会试中式,可不参加殿试朝考,呈奏回原衙门,归班即补郎中等实缺。

乡试秋闱之次年春,各省举子进京考试,曰“会试”。会试举于乡试次年三月,称“春闱”。会试系国家最隆重之考试,由礼部主持一应诸事。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会试主考为四人,谓总裁。通常由大学士、尚书等大员领衔。监临由礼部侍郎担任,曰“知贡举”。同考官二十馀人,多为翰林院翰林。顺天府丞任提调,御史任监试。会试举于京师贡院,其入闱、弥封、誊录、校对、开封、写榜等程序与乡试类同。会试三场,每场三天。中式者称“贡士”,实际就是进士,或谓“中式进士”。会试头名曰“会元”。每科录取贡士数额不等,多则两三百,少则一两百。

四月,会试发榜后,皇上于保和殿(早期于太和殿)对贡士亲自考试,称“殿试”。所谓皇上亲考即考题、前十名均由钦定。殿试取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头名曰状元,二名曰榜眼,三名曰探花。此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头名曰“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参加殿试之贡士绝大多数在三甲之列,革去者为极少数。凡考得乡试之解元、会试之会元,殿试之状元者,即谓“连中三元”。

中式进士,即完成全部学历考试,由此正式进入仕途成为社会主流精英。进士属国家高端栋梁之才,庞大社会管理体系全靠出身进士者维系支撑运转。有进士功名者自身更是扬名显赫乃至荫及子孙,足可谓光宗耀祖。

凡会试进士均得授六七品实缺。殿试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及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官。庶吉士在翰林院满三年得授编修者,曰“留馆”,未能授编修者曰“散馆”。康有为任庶吉士三年后未能“留馆”,颇不怿。其时正为光绪戊戌年。

明清两朝,士子皆重科举出身,惟由秀才而举人再进士者方为正途。其他纳捐荫监或以鸿博(于国家正式考试之外的额外取士)授翰林者常被呼之“野翰林”。于官场,凡无进士功名者则视为非科班出身,本领功劳再大,亦总觉矮人一头。晚清名宦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只有举人身份尚无进士功名而其麾下进士云集,无一白丁。左氏向来气盛不居人下。同治某年会试前,他忽然上奏,略谓:“请皇上简派大员接署总督,臣拟进京会试。属员中三榜进士甚多,臣面对有愧。”同治未亲政时由孝贞、孝钦两宫垂帘,回复他:“陕甘近边疆,地处险要,督抚不便擅离,着赏给贡士,准其一体殿试。自将试卷试题驰寄督署,毋庸来京。”左宗棠虽由此得进士出身,却总有“照顾”嫌疑,似仍不够堂皇。他对同乡大僚曾国藩始终不服气。曾国藩殁时,皇上特旨谥号“文正”。左氏听说后对属下说:“他谥文正,我将来还谥‘武邪’那。”左氏殁后得谥“文襄”而非曾氏之“文正”。

言及左文襄公,录则趣事算作本篇收尾。左宗棠,字季高,后拜东阁大学士。清例,军机大臣、尚书均不得称“中堂”,惟特旨简派大学士者方可呼之中堂。官场例,下属或同僚相称均呼最高官职。“中堂”位极人臣,百官欲求不能得。被呼之中堂是极体面荣耀之事。左文襄却深恶别人叫他中堂,因“宗棠”、“中堂”谐音,他总觉别人是直呼其名。某县令头次谒见左氏,不知他有此忌讳。应答中,县令连呼“中堂恩典”。左文襄实在难忍,冷笑道:“本人号季高,请老兄喊号吧。”该县令惶恐难堪致无地自容,却茫然不知何处冒犯了左中堂。

              清代的乡试与会试

考取举人谓之“乡试”,每隔三年全国各省于省会举行。考生为该省官学生员即具有秀才功名者,中式者即为举人。乡试年之八月八日入头场,八月十一日入二场,八月十四日入三场。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称“秋闱”。

乡试考场系省官学学宫,曰贡院。贡院大门叫“龙门”,大堂谓“至公堂”,系重大事项议定之处。龙门至大堂之甬道有“明远楼”。大堂之后为“衡鉴堂”,系主考与同考官办公居所。堂前墙门有垂帘,奉调负责阅卷者称“内帘”,在考场执事者称“外帘”。阅卷官及随员不得出帘外,执事官员人等一律不得入帘内。帘以内,由“内监试”负责;帘以外,由“外监试”负责,出入关防极严。

乡试每省钦放正副主考各一人。随员有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各部主事等。大省正主考皆为二三品大员,由礼部开单,进呈钦定简放。主考出京,内廷颁赐礼物四样,曰“送主考”而不称“赐”,以示礼遇优渥。正副主考按驿站计算行程,沿途乘轿,轿贴封条,于八月初抵省会。主考抵省后,督、抚迎之入闱。乡试考场,巡抚任“监临”,即总监贡院内外一切行政事。入闱之仪仗隆重威严。前有全副仪仗开道,正副主考及“监临”身着朝衣朝冠坐八人显轿,显轿无顶棚。其馀监试、同考官等乘八人或四人轿随之。比较有意思的是队列最后抬一箱盒,内装腰斩行刑铡刀一具,专为主考官犯科场大罪而备。有清一代,此铡刀曾于福建科场一用。据闻主考官舞弊被腰斩为两截,人未死之片刻,伏地用舌头连书三个“惨”字而毙。后有巡抚上奏,谏言废除此刑,但抬铡刀箱盒作为仪仗仍沿用。

巡抚之“监临”总调考场诸事。“内监试”由知府充任,管理内帘事务。“外监试”管理帘外事务。另设提调官专司考场杂务。凡由场外提供帘内所需书籍饮食等用品,均隔矮墙递入,不得有门。乡试阅卷由同考官若干并调知县担任,将所阅之优等卷荐呈主考。

考生答卷例用墨笔,称“墨卷”,交卷后加封并编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自交卷至发榜任何人不得见。为防止考生于试卷作记号或其笔迹泄露,交卷后阅卷前,专有誊录官若干把每份试卷用红笔誊写一遍,曰“朱卷”。再由专人将考生之“墨卷”与誊录官之“朱卷”详加核对,无误后始由同考官阅卷。同考官所阅试卷均为“朱卷”,即誊录官之红字卷。考生之“墨卷”于誊录后存封。同考官阅卷取中,将“朱卷”荐与主考。主考审阅而未取者,曰“出房”。录取名额已满而有遗馀者,曰“堂备”。正主考取单数名次,副主考取双数。头名谓之“解元”,必归正主考所取。二名之“亚元”,归副主考取。以此类推。

三场考毕,发榜前夕,主考、监临以下试官大员依次列坐于贡院大堂。当众拆封录取试卷并写榜。榜式横写,自第六名写起,留前五名位置空白。迨正副榜书写完毕,再填写榜首五名(谓五经魁)。所谓副榜称“半个举人”,不能进京会试。若不打算再次乡试,可往礼部备选,发外省州判等职用。乡试榜发后,各考官方人等可离开贡院,曰“出闱”。

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乡试,外放广东秋闱主考系顾璜,副主考为吴郁。当时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以春秋公羊学颇具名声,可他却屡次参加乡试不中。大学士徐桐甚恶康南海之公羊学说,曾言:“什么公羊母羊,都是乱天下之学。”顾、吴二人离京前,徐桐嘱咐道:“广东有康祖诒者(康有为名祖诒),其人文笔甚佳,而醉心公羊邪说,离经叛道,为天下之乱人。如获中式,必设法抽落更换之,使不得售,切切勿忘。”考完阅卷,副主考吴郁得一卷文字最佳,想取为头名“解元”。按例,“解元”由正主考取。吴郁与顾璜商量调换,顾不同意。诸考官共阅后商定,该卷以第六名开榜。迨拆封唱名写榜,这第六名举人竟是南海荫生康祖诒。顾、吴二人均牢记徐桐临别赠言,相互对视无语。正踌躇间,第七名弥封已拆。顾、吴皱眉心急却无计可施。二人返京告徐桐经过,徐大不满意。次年会试,康有为考中进士。徐桐虽为总裁,照样儿无可奈何。事后他只得对顾、吴二人道:“康祖诒由我选中,不敢责难二公。”

乡试中榜者即为举人。同科举人一律称主考官为“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称其馀考官为“受知师”。各封红包,纳贽行礼。

乡试举人试卷,一律解往京师礼部。礼部派员复核试卷,细查犯规作弊嫌疑。若发现问题或有人举报且查有实据,按《钦定科场条例》等律例,主考官治罪,考生革去举人,罚停三科或一刻不准会试。咸丰八年(1858)顺天府乡试发生科考大案,考生平龄“朱墨不符”(即“朱卷”与“墨卷”不符),事发。主考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柏骏,副主考左副都御使程庭桂,同考官翰林院编修蒲安三人涉案。柏骏、蒲安处斩立决,程庭桂发配充军。考生平龄卒于狱中。

乡试各省每科取举人不等,大致为一两百名。举人功名既有入仕为宦资格,例有三年一次“大挑”。由王公大臣挑选验看,“大挑”一等,分发各省任知县。二等回本省补缺。其馀可考宗室、景山官学教习或国史、实录各馆誊录等,得保举则简放外官。再有举人可捐纳郎中、主事等(非实缺)。他们一旦会试中式,可不参加殿试朝考,呈奏回原衙门,归班即补郎中等实缺。

乡试秋闱之次年春,各省举子进京考试,曰“会试”。会试举于乡试次年三月,称“春闱”。会试系国家最隆重之考试,由礼部主持一应诸事。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会试主考为四人,谓总裁。通常由大学士、尚书等大员领衔。监临由礼部侍郎担任,曰“知贡举”。同考官二十馀人,多为翰林院翰林。顺天府丞任提调,御史任监试。会试举于京师贡院,其入闱、弥封、誊录、校对、开封、写榜等程序与乡试类同。会试三场,每场三天。中式者称“贡士”,实际就是进士,或谓“中式进士”。会试头名曰“会元”。每科录取贡士数额不等,多则两三百,少则一两百。

四月,会试发榜后,皇上于保和殿(早期于太和殿)对贡士亲自考试,称“殿试”。所谓皇上亲考即考题、前十名均由钦定。殿试取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头名曰状元,二名曰榜眼,三名曰探花。此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头名曰“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参加殿试之贡士绝大多数在三甲之列,革去者为极少数。凡考得乡试之解元、会试之会元,殿试之状元者,即谓“连中三元”。

中式进士,即完成全部学历考试,由此正式进入仕途成为社会主流精英。进士属国家高端栋梁之才,庞大社会管理体系全靠出身进士者维系支撑运转。有进士功名者自身更是扬名显赫乃至荫及子孙,足可谓光宗耀祖。

凡会试进士均得授六七品实缺。殿试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及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官。庶吉士在翰林院满三年得授编修者,曰“留馆”,未能授编修者曰“散馆”。康有为任庶吉士三年后未能“留馆”,颇不怿。其时正为光绪戊戌年。

明清两朝,士子皆重科举出身,惟由秀才而举人再进士者方为正途。其他纳捐荫监或以鸿博(于国家正式考试之外的额外取士)授翰林者常被呼之“野翰林”。于官场,凡无进士功名者则视为非科班出身,本领功劳再大,亦总觉矮人一头。晚清名宦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只有举人身份尚无进士功名而其麾下进士云集,无一白丁。左氏向来气盛不居人下。同治某年会试前,他忽然上奏,略谓:“请皇上简派大员接署总督,臣拟进京会试。属员中三榜进士甚多,臣面对有愧。”同治未亲政时由孝贞、孝钦两宫垂帘,回复他:“陕甘近边疆,地处险要,督抚不便擅离,着赏给贡士,准其一体殿试。自将试卷试题驰寄督署,毋庸来京。”左宗棠虽由此得进士出身,却总有“照顾”嫌疑,似仍不够堂皇。他对同乡大僚曾国藩始终不服气。曾国藩殁时,皇上特旨谥号“文正”。左氏听说后对属下说:“他谥文正,我将来还谥‘武邪’那。”左氏殁后得谥“文襄”而非曾氏之“文正”。

言及左文襄公,录则趣事算作本篇收尾。左宗棠,字季高,后拜东阁大学士。清例,军机大臣、尚书均不得称“中堂”,惟特旨简派大学士者方可呼之中堂。官场例,下属或同僚相称均呼最高官职。“中堂”位极人臣,百官欲求不能得。被呼之中堂是极体面荣耀之事。左文襄却深恶别人叫他中堂,因“宗棠”、“中堂”谐音,他总觉别人是直呼其名。某县令头次谒见左氏,不知他有此忌讳。应答中,县令连呼“中堂恩典”。左文襄实在难忍,冷笑道:“本人号季高,请老兄喊号吧。”该县令惶恐难堪致无地自容,却茫然不知何处冒犯了左中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