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遗忘的一代英主-汉宣帝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9-03-08

                                  汉宣帝刘询(本名刘病己)

  说起汉宣帝,如果不是对西汉历史了解的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帝王,而我第一次知道汉宣帝也是很偶然,是因为看了《乌龙天子》这部连续剧,直到片子大结局的时候才知道主人公刘病已就是历史上的汉宣帝刘询。强大而兴盛的西汉王朝正是在汉宣帝统治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可是就这样一位盛世的明君,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在西汉的皇帝里,最著名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和汉景帝也因开创的文景之治而为人们所知,甚至连因为昭君出塞而著名的汉元帝和因宠幸赵飞燕而闻名的汉成帝在民间的名气也比汉宣帝的名气大。 

  汉宣帝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汉武帝末年爆发了震惊京师的巫蛊事件,使得当时的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只有刚出世不久的刘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监狱里,由于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幸免。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昭帝继位,昭帝年纪虽然很小,但非常聪明,从所处理的几件事情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才能,很具有明君的潜质,然而可能是因为昭帝是在武帝六十多岁才生的,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就病逝了。而此后霍光等大臣拥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没多久就被废掉了。这时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难题,西汉王朝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继承人的危机,汉昭帝没有儿子,而汉武帝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大适合做天子。 

  由于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们对于拥立皇帝十分谨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间的曾孙刘病已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后,决定拥立这位在民间成长的皇曾孙为天子。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使得刘病已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个喜欢游侠,斗鸡走马的平民少年,一夜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一年宣帝十八岁。 

  由于长期的民间生活,加上曾在牢狱里住过,使得刘病已深知百姓疾苦,在其登基后,除了继续奉行武帝末年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外,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特别重视照顾鳏寡孤独之民,还担心地方官员有所隐瞒,亲自派遣使者到各郡国亲自了解基层百姓的情况。如果某地遇到天灾,主动免除那里当年的赋税,并派遣使者到此地督促当地官员开仓赈灾,并贷粮种给贫民做来年的生产。汉宣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称农业为"兴德之本",到宣帝初年的时候,流民基本都回到故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米价跌直西汉开国以来最低值,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在全国范围内,宣帝继续推行武帝开创的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制度,使得这套卓有成效的选拔人才制度继续完善。大力推行德化与赏罚引导并举,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百姓孝道观念的培养。 "霸王道杂之"是宣帝的治国思想的简要概括,反映了宣帝敢于突破陈规,博采群长,励精图治寻找治国道路的精神。宣帝统治期间,四海安平,政治清明,百姓守礼,国富民强之升平景象超过当年的文景之治。 

  在对外关系上,汉宣帝时候更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西域,汉宣帝派往西域的郑吉率兵大破车师,并受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诸国。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宣帝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派郑吉为首任都尉,这是中央首次正式把西域纳入版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北边,受远嫁乌孙的公主求救,汉宣帝发兵十五万北击匈奴,匈奴单于不敢迎战,各部均北迁,汉军收获不大,但是常惠率领的西域联军东出天山,斩首匈奴三万九千,加上不久的大雪,匈奴人死伤无数,又被周边别的部落攻击,日益衰落,不久后内乱不止,五个单于并立,经过混战厮杀后,剩下两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称臣,永做汉朝的外藩。当汉宣帝登临渭桥迎接入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时候,汉匈双方的臣民都高呼万岁。这注定是永载史册的一刻,汉武帝所做的一切在此刻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武帝终其一生未能实现的愿望终于在他这位散落民间的曾孙统治时期变成了现实。而在其他边境地区,汉宣帝的开明统治稳定了武帝时候征服的那些郡县,汉朝的疆域在汉宣帝的时候达到最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宣帝的功绩一直湮没在武帝的光环下,汉武帝光辉的实在是太耀眼,以至于让人几乎看不到汉宣帝的辉煌。西汉王朝是在汉宣帝时候国内外环境最好,帝国是在这个时候达到巅峰,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然而很多人却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武帝此前所做的一切投资为宣帝时候的收获,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样说确实也是有一定道理,对于昭帝宣帝时候的盛世,武帝在内政外交上都做出了巨大的准备。首先,武帝对内政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国家整体焕然一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上下政令通达,武帝晚期虽然国家有一定窘困,但是政治上并不腐朽,国家机器依然高效运行;其次,武帝期间对黄河全流域大规模的治理,大大便利了农业灌溉,旱涝保收,昭宣两代并没有大规模的治水却能连年丰收,加上武帝收回三大利,开创了很多敛财的办法,国家的财政收入很快恢复,天下没多久就有出现中兴盛世的局面,可以说这确实起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作用;再者,武帝对周边的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讨伐,西域开通,匈奴远遁,百蛮臣服,拓地千里,周边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被打得奄奄一息,在短期内不敢靠近汉朝的边境。尽管武帝的雄才大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泽被后世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大一统的帝国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是说宣帝期间的盛世会水到渠成的到来,也决不能因此抹煞宣帝把西汉推向了顶峰的历史功绩。由于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使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尽管武帝末期为恢复生产做了整体的规划,尽管昭帝在霍光的辅助下,经济迅速恢复,然而毕竟需要宣帝去做的事情还很多,如流民还没有完全回归土地,还有很多民众需要安抚;由于疆域比起文景之治的时候大为拓展,新增了几十个郡县,而且所拓展的领土多为化外之地,加上西域几十国的管理,需要处理的事情比以往多很多,而且情况复杂,能处理好这些也绝非易事。就好比能接手祖父刚新建的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使得正常运转,并有所发展,达到最高的辉煌,且还了上辈留下的创业时期的部分债务,这样的一个继承者决不是泛泛之辈。而在对外关系上,宣帝时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匈奴内部分裂和衰落,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愿为外藩,给了宣帝时期西汉王朝前所未有的机会,完成了武帝降服四夷,天下一统的愿望。不可否认,此时匈奴已经远不如西汉初期时候,汉匈形势的逆转跟武帝此前大规模地征战讨伐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宣帝对此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宣帝继位不久,受到乌孙的请求,出动十五万大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扫荡式征讨,匈奴举族北迁,遇上大雪,又受到汉使常惠率领的乌孙军的袭击而大败。这对于匈奴来说,人马的损失比不上武帝几十年深入大漠的追杀带来的损失大,但是这一战却对于匈奴却是一个转折,看到乌孙伐匈奴大有斩获,从此原先臣服于匈奴的许多部落,乌桓、丁零、昆坚、羌、西域诸国都开始对匈奴发动袭击,再加上连年的大雪,终于使得匈奴无处可躲,不得不臣服于汉朝以保全。然而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出现局面恶化,可能使得匈奴人狗急跳墙,也可能匈奴灭亡后出现另一个潜在的对手,而汉宣帝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决定允许匈奴称臣为外藩,让呼韩邪单于的部族在漠南放牧,在经过一段恢复之后,呼韩邪单于的部族得到了恢复,足以抵御周边的部族,因此部分北迁,同时起到了压制东胡、丁零这些部落崛起的作用,并防治他们到汉地掠夺,起到了藩篱的作用。

  而此后呼韩邪单于的后裔对西汉王朝还是比较忠心的,对汉宣帝始终心存感激和尊敬,能约束自己的部族恪守约定,使得边境得到了长期的太平。相比汉武帝对匈奴穷追猛打,彻底消灭的政策,汉宣帝的政策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人民并没有增加太多的负担,休养生息和臣服外夷两方面并举,到了元帝时候,甚至还出现要不要撤掉北疆的防军的讨论,虽然元帝觉得应当居安思危,但是也能感觉出当时边境前所未有的太平景象。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宣帝逝世仅五六十年后,西汉即为王莽所代,而一般来说著名的帝王一般都是在帝国处于上升阶段的君主,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开拓一个大王朝的君主自然是了不起的。宣帝之后的元帝,应该说还是能维持国家的现状,西汉的灭亡,应该负主要责任的是汉成帝,正因为是他沉溺于赵飞燕姐妹的温柔乡,不理朝政,姑息养奸,才使得外戚的势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为日后王莽的篡位埋下了祸根。但是总的来看,西汉最后的五六十年应该说还是比较兴盛繁荣的,比起别的王朝后期强多了,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口仍然在一直缓慢地增长,此时的外患也很少,没有哪个外部政权让此时的西汉感到压力,从此后的朝代来看,处于这样情况的时代不应该这么快灭亡,即便有几个平庸的君主,此前积累下的厚实的家底往往还能维持百余年。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永乐之后的明朝,乾隆后期往后的清朝,情况都不比西汉后五十年乐观,但是仍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西汉的灭亡,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偶然性不小。首先,汉成帝无子,没有了一脉相承的惯例,往往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可以择立一些有利于自己掌权的小皇帝;再次,哀帝的早亡。成帝之后的哀帝虽曾力图改变现状,再现武帝宣帝的辉煌,但是难免力不从心,不过此时王家退出,由哀帝的皇后外戚掌大权,从客观上看,权力的分散不容易使得一家做大,不容易出现篡位的情况,但哀帝早亡且无子,王家再度得势,接下来的皇帝都很小,这使得西汉中兴的希望最终破灭;再者,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又特别长寿,使得王家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壮大,甚至下台一段时间又上,直至掌握整个国家的命脉,具备篡位的能力。尽管王政君极力反对王莽篡位做皇帝,但是那时候的她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最后就是王莽这个人,不但有篡位的野心,而且很会伪装,很有耐性,使人难以察觉,在篡位前的王莽,可以用君子二字来形容,然而却心怀叵测,为篡位做了长达数十年的准备。正是由于王莽在篡位前表现出来的能力品德,让人民看到了让国家兴起的希望,因而,多数的西汉子民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直到王莽改革失败,人心思汉,才发起民变反抗王莽。汉宣帝留给元帝的西汉,可以说是比西汉任何一个皇帝接手的局面都要好,不能因为后面几个皇帝的无能而否认宣帝的历史功绩,从汉宣帝继位到传位全过程来看,不失为一个大有作为的英明君主。 

  此外还有一些原因,像西汉离现在年代比较远,留下的资料比较少,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仅局限于《史记》《汉书》,记载的主要是国家政府的大事,比较枯燥,在民间难以传开;而此时又没有出现多少平民的创作,不像唐宋那样有大量著名的诗人词人,使得人们把这些诗人词人跟当政的皇帝联系起来。还有就是汉宣帝的风流韵事比较少,不像他的儿子孙子都有著名的桃色事件传世,并通过戏剧评书等艺术形式得以广泛流传。反倒是宣帝专情于民间时候的妻子许平君,并用张榜说在民间遗失了宝剑暗示大臣,最终如愿,真挚朴实的情感挺让人感动,当然这样对糟糠之妻的忠贞也少了让百姓八卦的事件,自然也难以在民间得到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