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山海经》才知道,书中有个很明显的规律,揭开千年未解之谜

 尤里蒙提 2019-03-08

大家好,我是不定期发文,每次发文都挨怼的神棍姐!

《山海经》被称为千年奇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臆想的世界,很多专家都对《山海经》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并将其给予所谓的合理解释,可说法依然林立,无法形成统一学说。

其实想要破解《山海经》很简单,书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只要我们能看懂这个规律,就很容易破解《山海经》其中的真假部分。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

首先我们要弄懂《山海经》的结构是什么?《山海经》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我们今天只说《山经》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与《中山经》,很明显,作者对于书中内容进行了很细致的方向划分。

我们以《南山经》为例,看看其上都记载了些什么?

《南山经》第一座山叫做鹊山,这座山临于西海之上,并且山上面的动物有狌狌和育沛。第二座山为招摇之山,其上有不少的植物。第三座山,是杻阳之山,山上有一种长着老虎斑纹的马叫做鹿蜀,还有一种动物叫旋龟。

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的时候,作者所记录山上的动物都比较正常,最起码还是符合动物学规律的。可是,接下来的描写就让你大跌眼镜。

再往东300里叫柢山,其上有一种鱼,长得像牛,还有一条蛇的尾巴,肋生双翅,名字叫做鲑,冬死夏生。

下一座山叫做基山,有一种怪兽,长得像羊有九条尾巴,四个耳朵,还有一种鸟,长了三个头,六只眼睛,六条腿,三双翅膀,一直到最后,动物的形态开始越来越奇怪,甚至已经超出了想象范围。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发生在《南山经》,在其它的《山经》中也多有出现。那么,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其实可能已经有人猜出来了,前面的山系中,描写动物都是正常形态,后面越写越离谱,那就是作者确实可能亲眼来到过前面那些所记载的山脉,而根本就没有去过后面的山脉,后面这些山脉只是他道听途说或是想象出来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说来也简单,只要我们结合一下当时古人的生活状态,就能猜出个大概。

古人的生产力很低下,因此他们难以制造出远行的交通工具,远距离跋涉也就变得希望渺茫,在这种状况下,想要写一部《山海经》绝对势比登天,可是为何作者还是写成了《山海经》呢?有一种方法最靠谱,那就是民间寻访。

在当时国与国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各国都互相接壤,故此,该国国民应该知道邻国的一些事情,古代也有商业贸易,远行的商人也能带来远方国度的消息,作者只要根据他们的描述,就可以得到关于远方国度的情况。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小编臆想杜撰,要知道古代的时候,欧洲人对神秘东方非常向往,不少人都传言东方满地都是金子,这才开启了西方人来东方淘金的热潮。

同理,在上古时期,人们也会有这种想法,只是这些人在给作者描述的时候,为了听起来更高大上,可能会夸张或渲染,再加上作者一些合理的想象,一部《山海经》也就这么写成了。

说到头,《山海经》中的内容并非都是真的,可也不完全都是臆想,如果真的较真儿一下,那么它只能当作一本科幻小说来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