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笨一点,未必不是福气

 云天一鹤757 2019-03-09

 01 

《道德经》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显得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好像嘴很笨。

有大智慧的人,不自炫耀,不露锋芒。

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感慨,难得糊涂!

苏轼有一首写给自己孩子的《洗儿》诗: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而苏东坡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一些。

乍听起来这有些不可思议,其实饱含着苏轼对于子女的殷殷深情。

作为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才华和聪慧早已得到充分肯定。

少年出蜀,科场得名。春风得意正欲大展拳脚之时,却遭遇了一系列的滑铁卢。

与当时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受到弹压,满腔抱负不得重用,又遭遇了乌台诗案,接连被贬。

被打压是痛苦的,特别有才华的人被不断打压更是一种折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被贬到海南岛的苏轼不得不感慨,一生为聪明所累。

所以他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必多么聪明,幸福平安才是父母最大的挂念。

做一个无灾无难的普通人就好,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聪明未必是好事,笨拙也未必是坏事。

 02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死于太过聪明,将上司的所有心思全部看穿还揭露出来,曹操又岂能容你。

俗话说;“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宋太祖赵匡胤在演过“杯酒释兵权”这出好戏之后,身居高位的大臣人人自危,其中殿前都虞侯这一要职在连换数人之后,最后选由杨信担任。

杨信上任后不久,突患哑疾,张嘴无声,口不能言。

只能打“哑谜”似的用手比划,再由贴身家僮准确地“翻译”他的哑语。

这样一来,杨信虽然身患哑疾,却也丝毫不影响他对军队指挥,并不耽误工作。

赵匡胤不仅没有因为杨信的“哑”而撤其职务,反而更加信任杨信了。

后来还授予他节度使一职,再后来,又将殿前司这种更高级的职位也给了他,终太祖一朝,赵匡胤对对杨信的信任始终未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哑”了十一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前一天,奇迹般的“康复”了,甚至还声泪俱下地表达了他对皇上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原来杨信一直都是在装哑,他害怕步了前任的后尘不得善终,真是大音希声。

杨信“装”成功了,不仅“装”来了荣华富贵,也“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

说到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则不得不提司马懿。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实在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卓越政治家军事家“痴傻”的智慧。

在蜀魏两国的战争中,智谋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只有司马懿。

战场上的司马懿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一旦进入政治权力斗争场合,其智慧指数似乎直线退化,在上司面前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的迟钝相。

他装疯卖傻,连哄带骗,终于让曹氏一族放下戒备。

以“痴傻”状态麻痹对手之后,趁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逼死曹芳,把所有的军政大权揽于手中——取魏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03 

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人。

当时人平均寿命不到50岁,贾母活了83岁,贾母是怎样做到这样龟年鹤寿,洪福齐天的呢?

答案就是装聋作哑,心态平和。

作为贾府实际的最高掌权者,大小事务又怎么瞒得住她,只是贾母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对于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孙自有儿孙福,少管闲事,自己也落得个清净自在。

而精明了一辈子、厉害了一辈子的王熙凤,却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转眼间都是浮云。

传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其实到了人生下半场,更多的是寻求心态的平和与灵魂的安静。

有诗佛美誉的王维曾有诗云:晚岁颇好静,万事不关心。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录了这样一条人生箴言:

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有时候,“拙”“痴”“聋”“哑”恰是养生的秘诀、人生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