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有种比三彩瓷更精美的瓷器,专家说:已无法复现制作它的技术

 历史解密坊 2019-03-09

说到唐代的瓷器,人们自然地就会想到唐三彩。其造型风格鲜明,釉色以黄,绿,白三以为主,是唐代彩陶的代名词。可是,唐三彩只是唐代瓷器的一部分,基本上是冥器或俑,主要用于随葬。在唐代,还有一种瓷器,属于生活用瓷器。而且,它比唐三彩更加精美,即使在当时,也是典型的高档货。这种瓷器是什么瓷器呢,为什么专家说,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复制了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种神秘的瓷器叫绞胎瓷。最早的绞胎瓷出土于1971年,是在唐懿德太子墓里出土的。

关于懿德太子墓,长久以来,人们似乎一直关心着墓主人传奇的身世:大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本来铁定是大唐帝国的接班人,却因为一句议论张氏兄弟的话语,被一代女皇武则天杖毙。死时,年仅19岁。

懿德太子的墓早就被盗过,但仍然留一了大量的壁画和近千件陪葬器。而其中最珍贵的,当属那件绞胎骑马俑。

这件绞胎骑马俑在造型,尺寸等方面,与其他骑马俑别无二致。它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花纹:花纹由黑白两色的线条组成,这种线条很流畅,而且线条的粗细,走向都很随意,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就像天然形成的大理石纹,或是树瘿的木纹。用一个现代的词来形容,就是随机、自然和从容。

神奇的还不只这些,起初,人们以为这个花纹是手绘上的。难道,早在我国的唐代,人们就有了抽象画的意识了吗?可当看到绞胎瓷的断面时,人们才发现,这种花纹不是简单地用釉彩画到瓷器表面的,而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绞合在一起,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绞胎瓷是从来到外,瓷器本身自带的一种纹路。

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绞胎瓷。其中有枕,钵,碗,盘,高足杯等。但是数量很少,一共也只有十多件。为什么数量会这么少呢?

第一个原因是这种绞胎瓷的制造工艺很难。经过研究,发现绞胎瓷的生产工艺一共有三类:一类是将两色的瓷泥相间着,采取一种特殊的方法,直接揉合在一起。然后,一次拉环成型;第二类是把绞好的胎泥,切成各种薄片,然后再粘合成想要的形状;第三类更有意思,是把绞好的瓷泥,切成更薄的薄片,然后包在已有的胎体上,形成一层绞胎的蒙皮。

不管采用的是哪种生产工艺,最难的都是如何将两色的瓷泥既要均匀的绞合在一起,即使经过火烧也不会出现分层现象,又要保证两色之间的界限分明,形成工匠所需的,鲜明的花纹图案。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生产绞胎瓷的窑场都在北方。根据资料记载,从唐代出现绞胎瓷起,到宋代极盛一时,能烧制绞胎瓷的窑场有巩县窑,当阳峪窑,鲁山窑等,它们基本上都集中磁方地区。而自1127年靖康之变起,随着金兵的多次南犯,北方的窑场几乎无一幸免,全被破坏。本来就是少数的掌握绞胎瓷技艺的窑工,也死的死,逃的逃。神奇的绞胎瓷,在宋朝之后,便再没有生产出一件。

如此精美的绞胎瓷,它曾经是皇帝和高官们才能用得起的高档瓷器,今天我们只能在少数博物馆里才能看到它。更令人遗憾的是,生产这种绞胎瓷的技艺已经彻底失传,今天的人们,再也无法再复原这种“神奇”的瓷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