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足太阳经伴随而行的韧带问题 【原文】足太阳之筋1,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2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3;其别者,结于踹4外,上腘中内廉5,与腘中并上结于臀6,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7;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8;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9春痹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的筋,起于足小趾,上行结聚于足外踝,再斜行向上结聚于膝部。它在足跗下行的那支,沿足外踝的外侧,结聚于踵部,上沿足跟,结聚于腘窝部。它别行的另一支,结聚于腿肚外侧,上行入于膝腘窝的内侧,与前在腘中的筋并行,上行结于臀部,再上行挟脊骨两旁而上至于项。由此分出的支筋,别行入内而结聚于舌根。它直行的那支,上结于枕骨,上行头顶,下至眉上,结聚于鼻的两旁。从鼻分出的支筋,绕目上睫而下行,结聚于颧骨部。它的又一支筋,从腋后外缘,上行结聚于肩髃穴处。由此处分出的支筋,入于腋下,上行而出于缺盆,再上行结聚于耳后的完骨部。再有一支筋,从缺盆别出,斜上出于颧骨部。本经筋所发生的病症有:足小趾及跟踵部疼痛,膝腘部拘挛,脊背反折,项筋发急,肩不能上举,腋部及缺盆部纽结疼痛,肩部不能左右摇动。治疗时要采用火针,不用迎随手法,以病见效确定针刺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与足太阳经伴随而行的韧带问题,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之至阴穴间,循踝膝踹腘,以上至臀至项,结于脑后枕骨而上头,至前复下于颜,结于鼻而为目上之纲维,此皆循脉而上经于头。其支者亦如经脉之支别,从经筋而旁络也。故其病为小趾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经筋之为病也。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支筋之为病也。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腧穴也。卯者二月,主左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 —————————————————— 【注释】1.筋:(jīn今)附着在骨上的韧带。《管子·轻重甲》:“皮、干、筋、角之征甚重。”《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荀子·劝学》:“筋骨之强。”《考工记·弓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说文》:“筋,肉之力也。” 2.邪:(xié协)古同“斜”。歪斜不正。《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淮南子·主术训》:“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 3.腘:(guó国)膝盖后弯腿处,俗称腿弯。《荀子·富国》:“诎要桡腘。”《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这里用为弯曲之意。 4.踹:(chuài啜)小腿肚子。《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5.廉:(lián连)侧边。《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仪礼·乡饮礼》:“设席于堂廉东上。”《说文》:“廉,仄也。”《汉书·贾谊传》:“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6.臀:(tun屯)《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易·姤·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一般泛指人或动物的背部与两股相连接的部分。 7.頄:(kui葵)颧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 8.髃:(yú于)肩前骨、肩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清沈彤《释骨》:“髃微起者曰小髃骨,小髃骨之前岐出者曰肩端。” 9.仲:(zhòng众)假借为中。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书·尧典》:“以殷仲春。”《逸周书·周月》:“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礼记·月令》:“律中仲吕。” |
|